首頁 張政說經濟 歷期第73期:振興還是紓困?發券還是現金?,搞懂經濟大小事
篇名
第73期:振興還是紓困?發券還是現金?,搞懂經濟大小事
作者
張家瑋
說明
發佈時間:20210909

各位同學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張政說經濟的時間,今天一樣要跟大家聊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話題,相信也是大家很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我們的「振興券」或是「消費券」的發放。這個議題除了跟大家的荷包切身相關之外,許多同學也視為是考試的熱門出題方向。所以今天張政老師就由經濟與財政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振興券或是消費券,而張政老師也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挑出較為關鍵的問題,這些也多半是同學們心中的疑惑。

日本是曾經實施過發放消費券的國家,發放的目的就是為了刺激消費、振興經濟。而我國2009年1月也曾經發放過消費券,原因是受到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造成骨牌效應發全球的金融海嘯,當時的經濟情勢瞬間變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那是馬英九政府第一任執政的時間,所以當時的經建會(現在的國發會)就研擬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

而去年與今年,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蔡英文政府一樣準備要發放振興券(所謂的三倍券、五倍券),來刺激與因應因為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以下就開始我們的自問自答。

問一:是要振興?還是要紓困?兩這有什麼區別?

答:張政老師首先說,振興經濟應該採用「發券」,而紓困才是採用「發錢」。為什麼呢?兩這有什麼區別?

所謂的「紓困」屬於社會福利政策,是針對受經濟情勢影響已經危及到最低生活水準的個人或家庭給予的援助;而所謂的「振興」純粹屬於擴張性的經濟或財政政策,目標就是要提振景氣。

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排富」,因為在紓困角度下,富人不需要援助,所以應該排除(即所謂的「選擇式福利模式」);而在振興經濟的角度,應該由全民一起來參與,不因個人高所得而被排除(即所謂的「全民福利模式」)。

這個問題當初在2009年也曾經爭辯過,最終定調為要刺激經濟,因此馬政府的消費券並未排富,人人皆有3600元可使用,而消費券的全名其實叫「振興經濟消費券」,也可從名稱知道其振興經濟的目標。所以其實蔡政府要發放的振興券(三倍券、五倍券),只是在形式上與2009年的消費券似乎有區隔,但本質上並無不同。

問二:發放現金會被民眾存起來?振興券或是消費券才不會被存起來,才能刺激消費?

答:若民眾真的有心想要存起來,只要消費券給予的金額「夠小」,是無法阻止民眾儲存起來。所謂的金額夠小,是指「發放金額『小於』個人平時的消費支出」。

舉例說明,某人每月消費金額是1萬元,若今天政府給予3000元的消費券且限1個月內用完,那這個人獲得了這3000元,只要自己再拿出7000元,就可以維持1萬元的消費金額,也就是民眾個人現金少花了3000元,所以這3000元的消費券只需要個人將自身擁有的現金重新配置,這就輕而易舉的存起來了,所以沒有發放現金會存起來,給予消費券就不會存起來這種事!

除非政府給予10萬元的消費券,又只給予1個月的期限使用,但此人因為習慣消費金額是1萬元而已,這時才會出現發放現金10萬肯定會存起來,給予消費券只好通通花掉的情況。

而目前政府規劃的振興券面額無論是3000元、5000元,就算是1萬元,再給予將近6~9個月的期限中,這些金額都肯定低於一般人的消費,所以根本無法阻止有心想要存起來的民眾,所以所謂的發放消費券才不會被存起來,根本只是假議題!

問三:振興券或消費券會有經濟效果嗎?

答:若政府給予3000元的消費券,民眾最終的消費金額會是多少?這與上一個問題相關,我們可以預想到最低就是1萬元(完全存起來的情況),而最理想就是花1萬3千元(全部花掉的情況);而現實情況大概就是界在這兩者之間。所以只要民眾不是完全存起來,還是會有增加消費,再透過乘數效果可創造更多的所得與消費,進而提升與振興經濟。

再來就是消費券對個人的決策有什麼影響呢?目前規劃的消費券可使用的範圍相當廣,基本上已經與現金基本上是一樣的,都可以視為現金補貼,都會讓個人的實質所得增加,預算限制線向外平移,擴大可消費的範圍。

最後,站在長期觀點的民眾比較會傾向存起來,因為他們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謂的消費券,其實算是自己發給自己(因為租稅繳納給政府,再透過消費券移轉回給民眾;或是目前的舉債,未來還是要課稅償還);反之,站在短期觀點的民眾就會覺得這個是意外之財,就會傾向在期限內通通花掉,其實這就是有所謂的「公債幻覺」,也就是民眾沒有意識到,這些消費券其實都是未來要償還的,而卻選擇現在多消費。但話說回來,若要短期刺激經濟,政府反而希望民眾盡量存有這樣的公債幻覺,越是存在幻覺刺激經濟的效果才會越顯著。

問四:為什麼執政黨都想發券,而在野黨都想發放現金?

答:來到最關鍵的問題了,在2009年時,馬政府想要發券,而在野黨的民進黨卻支持發現金;而現在蔡政府想要發券,而在野的國民黨卻支持發現金。這個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不難理解,畢竟政治光譜的兩端都會有人站,在野黨總是站在執政黨的對立面才會有話題與競爭,反之,若執政黨與在野黨總是意見一致,那才叫奇怪!

但是,如果前面提到現金與消費券的效果既然都一樣,消費券看似需要更多的行政成本,何不直接發放現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財政負擔與預算壓力」,執政黨是當家的,當家的人才要去在意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若發放現金,對政府而言就是立即的財政壓力,立即就要找到對應的財源(幾乎是馬上直接割肉給民眾了);而發券就不一樣了,消費券在一定期限內流通,假設是9個月,即使今年發放,等這些商家收完消費券後,再與政府核銷時,已經是明年的事了,甚至可能是明年第四季的事了,這樣的操作對政府財政壓力的減緩還是有相當的作用。因此不難理解執政者都會比較偏好發放消費券了。

至於向民眾收取1000元後,民眾才有參與感才會想去消費,這真的是聽聽就好,實情是這巧妙的設計,不僅有剛剛提到緩和財政壓力之外,政府不用直接割肉給民眾,反而還先從民眾口袋中拿到幾百億的現金可以方便政府財政收支的運用!!

問五:張政老師支持哪一種作法呢?

答:張政老師的看法在前面就提到了,振興發券、紓困發錢,我認為定位在振興經濟,發券確實比較會讓民眾覺得是意外之財,會有刺激消費的效果,所以2009年因應金融海嘯發放消費券張政老師是支持的;而去年為了刺激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發放振興券也是支持的。

但因為疫情現在要第二次發放振興券,張政老師就不是那麼支持了,原因在於新冠肺炎疫情為人類經濟目前的衝擊,算是前所未見的,特別是我國在5月份疫情爆發,提升至三級警戒後,至今尚未能恢復正常營運,甚至有許多行業仍無法開業,這樣已經不是振興經濟的問題了,而是政府應該思考是否大規模紓困這些經濟生活上需要幫助的民眾。

再者這是已經是第二次發放振興券了,如果疫情持續膠著,那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的發放嗎?每次發放都要重新再印一次這種短期流通的近似貨幣,除了額外耗費成本以外,對應的行政與發放成本也是非常的高。

因此,對於這種可能會持續性的刺激政策,張政老師就認為應該直接回歸貨幣體系內,以現有的流通貨幣進行這樣的政策。但是還是回到前面提到的老問題,直接發放現金對政府的財政壓力是十分巨大的,政府選擇這種方案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好的,以上就是這次的全部內容,張政說經濟,我們下次見!

延伸學習
關鍵詞
消費券、現金補貼、乘數效果、公債幻覺
刊名
張政說經濟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