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關於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主要有菁英論(elitism)與多元論(pluralism)兩種觀點。請說明菁英論與多元論如何描繪現實經驗中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
(113普考)
- 解析
- 本題屬於考古題,101年高考三級和102年調特四等都有一模一樣的考題,此外102年調查國安三等和104年地特三等則是出了多元論的民主觀點。事實上,我們在考前五月份的讀書會以及狂作題班和總複習班都曾經指出今(113)年七大重要考點,其中之一即是民主的類型,我們強調過國考中的民主政治類型主要有三組,但我們還特別叮寧除此之外有一組出自特定教科書的特定考題,也就是民主政治的實際:多元論和菁英論的觀點,這組類型事實上已經超逾十年未出題,但我們在113年身障解題講座時有提過,今年的出題老師似乎存在「懷舊情結、因此對於「久未謀面」考古題要特別留意,基於此在考前的練習中我們也調整策略練習不少的懷舊題,這一題就是我們預測中的題型。是故對於我們高點的學員來說,這一題應該駕輕就熟。尤其是我們在狂作題班的練習題中還練寫過菁英論者的民主觀,因此這一題難度並不高並沒有什麼答題陷阱,只要把我們教材上的內容熟記,寫好、寫滿兩面,拿下20分以上應該不是難事。
- 難度
- ★★★☆☆
- 誤區
-
- 國考政治學中有關菁英論和多元論這一組概念,總共會在兩個章節出現,一次在第一章,另一次則在第四章,本題很明顯出自第四章,因此不可以把第一章的內容照抄,雖有重疊部分,但強調的重點不同。
- 菁英論有古典菁英論和實證菁英論的差異,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並不認為民主可行,因此切不可以古典菁英主義的論點答題。
- 本題是出自特定教科書的特定考題,答案相當固定,不建引用其他著作的觀點,以避免留下不必要的扣分點。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3年,頁4-29~4-32。
- 蘇世岳《政治學(概要):申論題完全制霸》,台北:高點,2023年,頁4-8。
- 蘇世岳,政治學總複習班講義第一回,頁17。
- 蘇世岳,政治學狂作題班週考二,第一題。
- 正解
-
- 破題部分,可以實際的民主運作切入,從而帶出菁英論和多元論。
- 正文部分很簡單的區分成兩段,第一段談菁英論的民主觀;第二段則可以介紹多元論的民主觀點。
- 結語部分可進一步延伸略述節和多元論和菁英論的折衷觀點。
- 參考詳解
- 當代民主國家雖高舉民主理想,但現實政治中絕大部分決策卻是由菁英做出,一般民眾只是遵循、服從決策也是不爭事實。少數菁英擁有更多權力得到較多特權與利益,多數人則形同一盤散沙難以對抗少數菁英,使得民主政治原則中的多數統治淪為形式,而「少數」成為真正決策者。菁英論者據此主張,民主政治是「少數統治」(minority rule);多元論者則認為,民主政治其實是「許多少數的統治」(minorities rule)。以下即進一步說明現實經驗中,菁英論與多元論者對民主政治的觀點。
- (一)菁英論者對民主政治的觀點
- 菁英論者將政治領導者視為政治運作的重心,主張社會上存在有兩種階級: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前者人數少卻掌握著政治權力是所謂的「菁英」,他們通常教育水準好、社經地位高,比較願意參與政治,且從中得到較多利益與特權;與之相對的就是一般人民,人數多卻是被統治對象。菁英論者對民主政治的觀點主要有五:
- 權力菁英可以在不同職務間相互流轉而且權力會累積。菁英論者以為,政策制訂主要係由社會中少數富有、教育程度較高與關係較好的菁英所主導,一般民眾影響力有限,而且這些菁英會輪流擔任不同職務並牢牢掌控這些職位,因而使得權力不斷向這些菁英集中。例如菁英掌握政治權力後,通常也就會有社會與經濟權力,這就使得其權力得以不斷累積。
- 政府由少數菁英控制,選舉僅具象徵意義。因為能夠當選者總是較大的政黨,即使舉行定期改選仍無法提供民眾控制政府的機會,因而使得真正的民主政治淪為一種幻想。同時,選民投票時也不一定會根據政見決定支持對象,候選人的人格特徵與表現,在影響投票行為方面可能更具決定性,而一個候選人若無菁英的支持(包括財力、物力等)也很難當選。因此,在菁英控制下各候選人的背景與政策取向可能相當雷同。是故,不管誰當選政策都不可能有大幅改變。就此而言,選舉對政策的影響甚為有限,選舉僅具象徵意義,只是滿足民眾參與政治的欲望罷了。
- 寡頭鐵律無可避免的存在。政治社會學者米契爾斯(R. Michels)甚至進一步指出,即便在民主社會任何組織都會出現寡頭領導的現象,也就是權力會集中在少數菁英手中,他將此稱為「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因此菁英的存在不可避免。菁英在掌權後,會致力於維繫其地位與利益而變得保守,當菁英間對特定事項有不同看法時,彼此間會盡量調和並不會影響現有權力結構。
- 菁英團體是開放的,並不排斥新菁英加入。當代菁英論者(特別是美國實證菁英論者)以為,在民主社會中菁英會形成一個小團體,成員彼此間擁有相同價值觀與共同利益,但這個菁英團體是對外開放的,非菁英可經由某些管道(例如參加選舉)成為菁英,這也是民主國家中菁英論與極權主義社會不同的地方。
- 當代菁英論者不認為菁英對政府的控制不利於民主。相反地,他們認為菁英的存在反而確保民主的持續發展,這是因為菁英得以確保個人自由、適當的法律程序、有限政府與自由企業等基本價值,同時由於菁英較一般民眾更具容忍性,反而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
- (二)多元論者對民主政治的觀點
多元論者對民主政治的觀點也可稱為多元主義式民主。不同於菁英論,多元論者強調民主政治的運作,是由「人民透過加入組織化的利益團體,來反映其利益與要求」。簡單來說,多元論者認為,權力係分散在不同社會團體手中,並沒有固定菁英能夠支配整個政治過程。
多元論民主觀點的代表性學者,包括洛克(J. Locke)、孟德斯鳩(Montesque),而美國建國之父之一,也是《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作者之一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則是首位有系統闡述多元論民主觀點者,他力主要透過制度設計將權力分散,例如三權分立並且相互制衡,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則採取聯邦制,在社會層面則要有多元團體存在以平衡政府的權力,同時要擴大選舉權給所有人民,如此多元分歧的偏好與利益得以相互衝突或抵消,避免多數暴力的產生,是故這樣的主張也稱為麥迪遜式民主(Madisonian democracy)。多元論的民主觀點主要包括有四:- 匯合的少數(concurrent minorities)。多元論者以為,權力並非集中在少數菁英所組成的固定團體中,職位不是僅在少數菁英中流轉,權力也不會因此累積。在一個多元社會中,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多數,只有很多的「少數」,這就是學者卡爾洪(John Calhoun)所說「匯合的少數」,這些少數會依照不同政策議題,結合成贊成與反對兩個聯盟,聯盟人數較多者為多數,但這個多數並非永恆而是能不斷變換。
- 團體間存在競爭。民主社會政府的施政,係由許多彼此相互競爭的利益團體所決定,此種競爭使得政府免於受制於任一特定利益團體,政府政策係根據團體之間競爭、談判、妥協的結果來決定。
- 交疊的會員身分。多元社會是由許多不同團體組成,個人被歸屬於不同團體,同時會員身分經常會發生重疊(overlapping member¬ship),因此會使他們的觀點較為平和,不致於發生某些團體與其他團體強烈的對抗,因為在政治的某個階段或某個領域中,他們可能會因為彼此利害相同又團結在一起。
- 多元論者對於選舉的功能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由於民選官員必須定期改選,因此會注意人民的需求,如此將能對政府的政策發揮一定影響力。進一步來說,即使多數人民是沉默的,但如果政府政策未能照顧多數沉默的民眾也會引起民怨,因此即使是沉默的大多數,依舊對政府有一定影響力。
- 除前述兩者外,也有學者試圖融和菁英論與多元論的主張,這可以道爾(R. Dahl)為代表。道爾以為,菁英並非如菁英論者所說是屬於一個單一的菁英團體,而是分屬於不同團體,團體間的互動也不是如多元論者所說是團體之間的互動。事實上,每個團體都被某些菁英所掌控,團體間的互動也是由這些菁英進行。因此少數菁英雖有較大權力,但也無法支配整個政治過程,道爾以實證說明,並非每個利益團體都會試圖影響所有議題的決策過程,他們關心的只是與其利益有關的議題,試圖影響的對象也是以這些議題為主。換言之,菁英掌控的利益團體不會試圖影響與其利益無關的議題。這樣觀點,有學者稱為競爭式菁英論(competitive elitism),或者稱之為民主菁英論(democratic elitism)。
- (字數:2,367)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