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請說明和解釋戰略三角關係理論以及四種不同戰略三角關係互動模式?
(113高考三級)
- 解析
- 本題是今(113)年的趨勢考題,也是我們申論寫作班所說的決勝題。戰略三角關係理論在過去的國考《政治學》中從未出題過,巧合的是,在112年的外交特考《兩岸關係》一科中出的考題也正是戰略三角關係理論,而在今年的《兩岸關係》總複習講義以及課堂中,我們還提供了補充資料並且有略加說明,這讓同時有上《兩岸關係》和《政治學》的學員「倍感親切」。雖然我們在《政治學》上所歸納整理的「連動性」,是聚焦在不同考試的《政治學》出題中,但其實在學員專屬的臉書群組上,我們也不時會針對《政治學》研究所入學試題以及《兩岸關係》一科同時提供概念補充,今年的出題「模式」也提醒我們學員,雖然你的考試並未有這一科,但平常閒暇時對於我們提供的補充也可以撥時間讀一讀,在提升政治學實力的同時或許有意外的收穫。
雖然我們在《政治學》課堂上並未針對戰略三角關係理論及四種互動模型進行過介紹,考前講座七個重要考點提醒中也提及要留意國際關係理論,但也未直接談及該理論。即使如此。不少學員在閱讀國際關係理論分析時,特別是談到台、美、中三邊關係時不時會聽到「大三角」、「小三角」的關係互動,這其實就是戰略三角關係理論的運用。如果考生從這角度切入解題,即使無法直接觸及理論的核心,但也能沾上點邊爭取到部分的分數。由於是新出題,預料絕大多數的考生看到題目時都難以下筆直接影響到篇幅,因此倘能在本題拿下兩位數分數應該就是不錯的好成績。
- 難度
- ★★★★★
- 誤區
- 本題屬於比較特殊的「罕見題」,在主要教科書中並未有針對該理論模型進行介紹的章節。答題時,不要空白雖然是「金科玉律」,但因為是「未曾謀面」過的陌生題,切忌天馬行空、任意作答。換言之,雖然我們很可能沒有辦法直擊理論核心,但只要沾到一點邊,我們就有可能比其他考生多爭取一點分數。因此,盡量貼著題目解釋題意,至少不會離目標過遠。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3年,第十六章國際關係理論。
- 蘇世岳,《兩岸關係總複習講義》,頁57。
- 正解
-
- 由於是罕見題,所以破題成為是否會讓閱卷者繼續往下看的關鍵。但如何正確破題,我們在申論寫作班有提醒過兩個主要的技巧,其中之一就是「放回章節架構」中,這一題明顯出自我們教材上的第十六章國際政治的部分,因此由此切入,即使正文「走偏」,破題正確或許能爭取更多筆墨分數。
- 倘考生先前有掌握過該理論,正文部分可以很清楚的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談理論內涵,第二段則談四種互動模式。
- 結語部分也不可放棄,特別是當正文很可能不正確時,可利用結語扣回國際政治,目標和破題相同就是要爭取更多閱卷者認同的筆墨分數。
- 參考詳解
- 1980年代學者Lowell Dittmer提出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關係理論架構,描述冷戰時期美國、中國和蘇聯三邊既抗衡又合作的歷史經驗。L. Dittmer建構的戰略三角模型聚焦三邊互動模式,結合賽局理論後建構而出四種戰略三角關係互動模式,在國際關係領域廣被引用,之後甚至有學者進一步將該理論應用於臺灣、美國和中國的三邊互動關係上。有關戰略三角關係理論以及四種不同戰略三角關係互動模式,茲論述如下:
- (一)戰略三角關係理論內涵
L. Dittmer建構的戰略三角關係理論有其適用的前提條件與特殊的分析視角。就前者而言,戰略三角關係在應用上有三個前提條件:首先,戰略三角關係成立必須有三個主權各自獨立的行為者,而且它們在戰略上有相當的密切性;其次,三角關係構成三組雙邊關係,而任何一組的雙邊關係都會受到另兩組雙邊關係的影響;第三,戰略三角關係一旦形成,任何一個行為者都會藉由與另外兩個行為者的合作或對抗來趨利避害。 - 戰略三角關係理論的特殊分析視角則認為,任何兩個行為者之間的關係是由「內在因素」(endogenous factors)和「外在因素」(exogenous factors)所決定。所謂內在因素是指兩個行為者彼此在安全、經濟和意識型態等領域內的相互作用會對彼此的雙邊關係造成影響,但由於包含了各種不同的國家利益,因此彼此之間並不一定相互一致或吻合。外在因素是指兩個行為者之間的關係受到第三者分別與這兩個行為者之間另外兩組雙邊關係的影響,其中包括三種「延伸關係」(derivative relation),延伸關係指的是本國對他國的態度是由本國和第三國之間的關係來決定,第一種延伸關係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即負負得正);第二種是「朋友的敵人是敵人」(正負得負);第三種延伸關係則是如何看待敵人之友,直觀來看敵人之友應該加以排斥抵抗,但是在國際關係上冷靜計算後會有不同的結果,由此可細分成兩種次類型:如果敵人之友力量薄弱或是冥頑不靈則適宜對之採取敵對或制裁態度,也就是「敵人的朋友是敵人」;但如果敵人之友具備相當實力或是態度上有若干彈性,則應該加以拉攏來瓦解對手的聯盟,此時「敵人的朋友是朋友」。
- 簡言之,在一個戰略三角關係中,三邊關係其實是透過外在因素對彼此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有的強化了原有的內在因素,例如當敵人的敵人原本就和我方有緊密經貿關係時,此時外在因素的存在會進一步增強雙邊關係;有的影響則是和內在關係衝突,例如朋友的敵人卻和我方有緊密的經貿交流關係時。因此當內、外在因素相互增強或抵消之後,兩個行為者對彼此的態度就可以確定,而雙邊關係性質也就較為明朗。一般而言,內、外在因素皆同時會對決策造成影響,而兩國的「友好」(amity) 或「敵對」(enmity)往往就是這兩種因素相互影響甚至抵消的結果。
- (二)四種互動模式
檢視完戰略三角關係理論的應用條件與前提假設之後,L. Dittmer進一步將賽局理論的概念結合戰略三角關係理論,並將三角關係依照相互間友好及敵對之不同,歸納出三邊家族(M,enage a trois)、羅曼蒂克(Romantic)、結婚(Marriage)與單位否定(Unit-veto)四種互動模式:三邊家族型表示三方相互間均維持友好關係;羅曼蒂克型則顯示三方中的一方同時與另外兩方保持友善關係,而後者相互間則是一種敵對的關係;結婚型則是三方中有兩方維持雙邊友好關係,而同時與第三方交惡;單位否決型則是三方間皆呈現敵對的關係。有學者在L. Dittmer的理論基礎上,以正負號代表三邊相互間之親善與敵對關係,從而將戰略三角區分為三邊為正(三邊家族型)、兩正一負(羅曼蒂克型)、兩負一正 (結婚型)和三邊為負(單位否定型)的關係,而三方間因所處地位不同而有樞紐(pivot)、朋友(friend)、夥伴(partner)、側翼(wing)、敵人(foe)和孤雛 (outcast)六種角色之扮演,其優越順序為樞紐>朋友>夥伴>側翼>敵人>孤雛。在這六種角色中,處於不利地位者必然會有動機調整彼此的關係以達到「提升角色」之目的。基於此,對於任何三角關係的研究,我們分析的內容是先確定彼此經由內部因素所決定的雙邊關係,再觀察外部因素和延伸關係來決定戰略三角的結構類型與各行為者的角色,進而討論處於不利地位的行為者是否有提升角色的可能。 - 整體而言,戰略三角關係理論以及由此建構而出的四種理論模式,是依據三個行動者三方互動的情況加以描述這個結構的穩定與否。依據每個行動者都有角色提升的動機,而角色提升卻又必須視另兩造的關係而定,因此戰略三角關係理論可以解釋國際關係中三方互動過程中既競爭又合作的特性
- 依據L. Dittmer所建構的戰略三角關係理論提供吾人理解複雜國際關係互動的思考架構。在這基礎上,國內有學者將其運用在臺、美、中三角關係的討論上,這些學者結合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戰略三角)分析臺灣對外關係的戰略抉擇。他們以為在冷戰時期,臺美中的戰略三角是受到美蘇中的戰略三角所制約,而且臺灣只有在小三角中具有影響力,因此對於角色提升的努力完全受到大三角的結構所影響。冷戰結束以後,一方面因為大三角瓦解,二方面受到臺灣與中國展開民間交流甚至半官方接觸的影響,小三角的互動出現更細緻的變化。
- (字數:1,945)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