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所公布,以購買力平價說(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PPP )調整後所計算出的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 )」,排名第 1 的為卡達,人均 GDP 為 12 萬 8702 美元,台灣的人均 GDP 以 5 萬 2304 美元,大約為新台幣 157 萬元領先日本的 4 萬 4439 美元,以及韓國的 4 萬 1390 美元,名列第 19 名。
亞洲主要經濟體中,以澳門的人均 GDP 為 12 萬 2489 美元最高,排名第 2 ,新加坡為 9 萬 8014 美元排名第 4 ,香港為 6 萬 4533 美元排名第 10 ,這些經濟體表現皆優於台灣。不過從這排名中可以看出,排名在前面的國家大多是人口較少的小國, GDP 總額領先的大國例如中國,人均 GDP 僅有 1 萬 8070 美元。
這篇時事新聞中值得注意的有兩個重點,「人均 GDP 」以及「購買力平價說」。通常通常總體經濟學使用「總產出」代表一個經濟社會在一定期間內的經濟活動成果,而用來衡量總產出的指標為「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所謂「國內生產毛額」為一國境內,在一定的期間內,所生產各種最後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格計算之價值總和。
通常大國的人口數較小國人數多出許多,因此在計算 GDP 總額上,大國往往皆能大幅的領先小國,因此我們就能做出「大國人民經濟富裕程度優於小國人民經濟富裕程度」結論嗎?因此將此 GDP 總額除以一國的總人口數,計算出平均每人的 GDP ,這個數據更能看出各國人民經濟富裕程度。
「購買力平價理論( PPP )」的理論基礎來自於「單一價格法則( law of one price )」,所謂單一價格法則為相同的商品不論在哪一個地方出售,價格均應相等,否則就會有套利的空間存在。因此若一塊錢在美國市場可以買的咖啡比在日本市場多,國際貿易商可以在美國買咖啡,再賣到日本去,便可以因此獲利。而 PPP 將此延伸為當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貿易障礙不存在以及交易成本為零時,同一種貨幣在不同國家應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其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 P 為本國物價, PF為外國物價。
亦即在 PPP 成立之下,兩國之間的名目匯率水準是由兩國的物價所決定。 PPP 的論點是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呢?舉例來說,近年來台灣人才外流,有愈來愈多人才被國外所挖角,國外開出的薪水條件都相當驚人,假設某位人才在台灣的月薪為新台幣 50,000 元,美國公司所開出的條件為月薪 3000 美元,假設目前匯率水準為 1 美元=新台幣 30 元,這意謂美國公司的月薪高達新台幣 90,000 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物價相當高,生活費用比起台灣高上許多,在美國所領新台幣 90,000 元會有多少的「購買力」?比起台灣會有更高的「購買力」嗎?
假設同樣一杯星巴克咖啡台灣賣新台幣 100 元,在美國賣 10 美元,根據 PPP 理論成立下,兩國之間的匯率將會為:
亦即在 PPP 成立下,匯率為 1 美元=新台幣 10 元。因此若以 PPP 下的匯率水準,去換算上述的薪水條件,在美國的月薪 3000 美元,考慮了兩國物價水準之後,在美國的月薪僅為新台幣 30,000 元,反而比起在台灣的月薪新台幣 50,000 更少。
因此當比較各國經濟富裕程度所用的數據為「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人均 GDP 」時,台灣相對國外其他大國人口較少,並且物價低廉許多,得到此「殊榮」也不足為奇了。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