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李克強指數」為11.85,較上次6.13明顯回升5.72%,終止連續五個月下滑的趨勢,並且創下2011年9月以來的新高,其中組成份子之一的「用電量」的年增率,為高於預期的13.1%。
一般研究機構認為「李克強指數」比大陸官方的GDP,更能精確的反應大陸經濟的真實情況,因此在李克強指數創近幾年新高,有利於股市的政策也有望陸續提出,再加上企業投資環境的改善,許多專家看好未來大陸股市的表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07年提到,中國經濟的統計數據受到「人為」的影響相當嚴重,常常出現經濟情況,例如GDP,與股市之間的表現「背道而馳」。李克強因而提出應該要關注三大指標:「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以及「金融機構貸款量」。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10年利用此三大指標,提出「李克強指數」,並且花旗銀行將此三大指標編成指數,以「用電量」佔40%最高權重,「金融機構貸款量」佔35%次之,以及「鐵路貨運量」佔25%,並且利用統計學中的迴歸模型來預測中國企業營利的指數。
目前中國大陸的產業結構仍是以製造業為主體,當製造業景氣越佳,「用電量」以及「鐵路貨運量」會有顯著的提升,用電量可以反應出製造業生產的「活躍度」,而鐵路貨運量能反應出經濟的「效率運用」。此外不論在哪一種產業在擴大經濟生產活動時,皆會需要跟銀行進行貸款,因此金融機構貸款量可以反應出市場對經濟的信心,能直接反應出景氣好壞與否的指標。
「李克強指數」中的三個指標皆是屬於「實際消耗量」,這相較於GDP來說,一般認為是比較不能造假的,然而此指數真的就能取代GDP成為檢視中國重要的經濟景氣指標?雖然李克強指數的確在一些研究機構下的資料顯示,其走勢在過去可以看出與中國經濟有高度的連動關係,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此指數中的指標主要反應製造業的情況。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在2013年開始,服務業的產值已正式超越製造業,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而經濟貢獻上也從國際貿易轉往以「內需」為導向,因此「非製造業」對於中國經濟貢獻將不容小覷。
在中國產業結構開始轉型的過程之下,可以預期李克強指數與中國經濟的連動關係將會逐漸降低,而GDP則是計算國內所有生產總額,理論上應是最能反應出國家的財富與國力。因此在分析中國經濟成長時,應一併參考其他相關資訊是較為理想。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