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近年來出現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或「假新聞」(fake news),對於民主政治可能產生那些不利的影響?政府應如何兼顧管制排除假新聞和尊重言論自由?
【113年地方特考三等】
- 解析
-
整體而言,113年地特三等考題偏難,這一題的難度也是中上,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是國考首次出題,而且來自某特定學者2023年在特定教科書的內容。雖然如此,所謂的不實訊息和假新聞其實都是新媒體的產物,而新媒體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早在108年原民四等和110年的升等考試已經出過題,所以第一子題對於考生而言難度比較低;比較棘手的是第二子題,這部分屬於見解題,對於假新聞管制及其對言論自由保障的影響,倘若我們將這樣的影響限縮在國安層面(當然這種限縮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得在結語部分再略提其他面向),那這就可以解成考古題,類似的試題在98年高考三級以及110年調特三等都有出過題。預料第一年出題,給分高低就端看閱卷者,但之後是否會再出類似考題,有鑒於該位學者近幾年積極參與出題,我們認為很可以期待再出現於其他考試中。
針對本題,考生可以我們原教材上的內容調整作答,也能夠以特定學者教科書內容答題,以下演示的即為後者。
- 難度
- ★★★★☆
- 誤區
-
- 本題題旨鎖定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對民主政治的不利影響,並非要說明不實訊息或者如何辨別假新聞,審題時不要錯看。
- 第一子題是要針對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對民主的不利影響,題目很清楚地扣住政治學的核心學術關懷:民主,因此偏離這個核心主旨的答題都有偏題之虞。
- 第二個子題,可以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但政策建議往往見仁見智,因此在拿捏上不宜掉入「妄作高論」的陷阱。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初錫)(2024)。政治學(概要)重點整理。高點文化。頁13-31~13-32、5-18。
- 正解
-
- 由於題旨並非要解釋不實訊息與假新聞,因此破題時可以從這兩個概念的界定切入,並圍繞著民主政治,帶出兩個子題。
- 正文部分,本題很明顯是兩個子題的出題,只要依照這兩個子題分成兩段即可。
- 第二子題可以正面回答,但也能正反面觀點並陳,這兩種解法都可以接受。
- 結語部分,可以增補正文未述及的知識點爭取加分的機會。
- 參考詳解
- 政治傳播中的假訊息(disinformation)是指以新聞報導或模擬紀錄片等形式,故意傳播謊言以達到特定政治目標的訊息;假新聞(fake news)是指有故意的錯誤且可能誤導讀者的新聞,這包括故意捏造的新聞,以及許多源自諷刺網站的文章但可能被誤解為事實的新聞。假訊息、假新聞的瀰漫會引起對權威訊息更具系統性的破壞,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仰賴事實查核,還需要修復民主價值觀。然而,民主政治的本質即是民意政治,而民意需透過傳播過程才能影響決策,是故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對於民主政治的不利影響為何,以及政府應如何兼顧對假新聞的管制,同時尊重言論自由,分別論述如下:
- (一)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對民主政治的不利影響
假訊息、假新聞對民主政治的不利影響,主要可以歸納有二:- 假訊息、假新聞藉由訊息捷徑易排斥不同的多元意見:當代資訊社會訊息充斥,且各種生存競爭壓力加劇,當公民沒有足夠正確資訊時便可能發展出簡約(minimalist)的資訊處理過程,亦即利用訊息捷徑做出決定,此方式的優點是公民僅需對公共事務擁有最小關注、想法及知識,即可以在沒有完整訊息的情況下形成相對可靠的判斷,促成民主政治順利運作。然而,這種以訊息捷徑進行判斷的過程也有其缺點,這是因為當人們運用自己已知的有限訊息去框架新訊息時,新訊息的價值與意義將受到其他既有訊息的影響,這就使得在訊息群體(information group)中,人們將聚集越來越相似的意見,在仰賴群體中他人的知識做出判斷的同時排斥不同群體的意見。
- 假訊息、假新聞將弱化媒體第四權的監督力量:假訊息、假新聞深受網路去中心化特質的影響,當訊息未經過濾時,它將被創建於社群媒體中,謠言可能導致政治的突擊和攻防。這是因為簡單、引人矚目的訊息比起複雜、無聊、不確定或矛盾的訊息更容易傳播,即使後者可能更準確,而當訊息的創建和儲存更為容易時,將會有更多虛假訊息被創建,使得透過搜索者已知的訊息或社交壓力來篩選訊息變得更有可能,由此促成人們不再根據事實(facts),而更仰賴自身的價值觀(values)來理解和詮釋世界,最終使得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的公信力下滑喪失監督的力量。
- (二)如何兼顧假新聞管制和言論自由
政府應如何在排除假訊息、假新聞的同時兼顧言論自由並非易事,這主要是因爲在自由民主中支持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贊成政府介入管制以維護社會穩定與秩序的觀點都有其正當性基礎。傾向保障言論新聞自由的論點,歸納有二:- 言論和新聞自由促進對平等和人權的承諾,因此即使存在假訊息、假新聞報導也不支持新聞審查。這種信念源自西方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支持者認為言論和新聞自由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有益的,因為它確立了所有人探索獨特(inimitable)生活的必要性,由此反映在我們的表達中需排除不必要的束縛,退一步而言,這些支持者認為對假訊息、假新聞唯一可接受的處理方式僅在於事實的澄清。
- 人們擔憂政府可能會以「假新聞、假訊息」之名行管制之實。假新聞、假訊息的驚人發展為全球領導人提供遏制(curb)言論自由的機會,新聞管制將賦予執政當局壓抑反對派、不同意見的機會,尤其是當這些訊息是在批評政府時,賦予政府審查訊息內容的權力,無疑將落入「球員兼裁判」的難題中。
- 相對於此,支持政府介入管制的論點則認為,雖然假新聞、假訊息界定困難且種類繁多,但只要謹慎小心、限縮打擊範圍,透過立法管制仍可以極大消弭假新聞、假訊息傳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歸納各國的實務做法主要有二:
- 阻斷網路(kill switches)服務:這是指政府面對假訊息、假新聞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ISP)關閉全部或部分網路,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控制網路。
- 要求業者訂立自律規範:藉由事先約束,要求社群媒體平台及相關業者協議遵守自律規範,將政治廣告透明化、積極刪除假帳號,以落實網路自我治理。
- 綜合以上可知,要在言論自由與政府管制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另一種被提出的可能做法是由公民而非政府來監督政治舞臺上的虛假情況,這是指藉由公民社會的力量在不妨礙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前提下,要求新聞媒體或網站提供當事人更正、澄清或回應的機會與救濟管道,而不僅僅依賴政府或網路服務提供者告訴閱聽人什麼是真的而什麼又是新訊息、假新聞。簡言之,假訊息、假新聞的處理必須結合政府、網路服務提供業者與公民社會三方面的努力,一起健全事實查核、事實求證機制並提升整體的公民媒體識讀素養方有可能達成。
- (字數:1,707)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