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目
- 著名政治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對政治的定義為何?請問他的定義有何優點?又,為何其對政治下定義時並不談國家或政府?這與他後來提出之政治系統理論有何關係?
(111調特三等)
- 解析
-
本題屬於在既有考古題基礎上,略加變化的出題。第一和第二個子題在103年身障三等即有類似考題;第三子題在97年原民三等也曾有相似考題,屬於闊別近十五年後的再度彙整出題。顯見充分掌握一些早期的基礎題目,迄今仍是考生的必備基礎技能。由於本題區分成四個小子題,考量篇幅和時間,在技巧上可以略加合併才不會遺漏試題。此外因為本題是考古題重出,一般程度考生應該都能拿下基本的15分,如果各子題內容充實,拿到二十分以上應該也不是難事。
- 難度
- ★★★☆☆
- 誤區
-
- 本題子題數眾多,存在有時間陷阱,各子題切勿過於「戀戰」,時間到即應切換到下一子題。
- 四個子題應彼此有連結,不宜把一題答成四題,破壞了出題的原衷。
- 由於本題中文敘述較為「繞圈」,因此答題時要自行建立前後邏輯,且不可前言不對後語。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2年,頁1-6~1-7、2-30~2-36。
- 正解
-
- 對於題意不清的題目,在破題時可以直接回到政治學發展史,建立起答題的脈絡。
- 正文部分,可以善用答題技巧將子題統整,節省篇幅的同時,也能避免題意不清在答題時容易形成的扣分點。
- 結語部分,可以針對政治系統論的界定略做檢討。
- 參考詳解
- 政治學的發展依照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 的差異,可大略區分為傳統研究途徑政治學以及行為主義政治學。傳統研究途徑政治學關注國家或政府的討論,但二戰後的政治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提出政治系統理論,避談國家或政府,重新定義政治的內涵。有關伊斯頓對政治的定義及優點,以及避談國家或政府的緣由和政治系統論的關係,分別論述如下:
- (一)伊斯頓的「政治」定義及優點
-
伊斯頓主要從政策制定面向界定「政治」。從政策制訂面向觀察政治,隱含著政治是與國家(state,或政府government)有關的事務。對於這一觀點最具影響力的看法是美國政治學者伊斯頓所提,政治就是「對社會各種價值的權威性分配」(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伊斯頓的意思在於,政治是指國家(或政府)回應各種社會壓力的過程,其方法就是對於各種社會性價值(例如財富、地位、權力等)進行分配,單純的價值分配可以透過市場(market)來進行,但政治分配則具有權威性,對一般大眾具有約束力所涉及的是公共領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政策制訂」(policy making)過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決定,是政府為解決所遭遇的困難問題所擬訂的行動方針。
類似觀點,例如政治學者蘭尼(Austin Ranney, 1920~2006)也明言:政治就是政策制訂的過程,由於政府不可能將人民所有需求都實現,因此政府要不要回應人們的需求以及採取何種行動方案,這個過程就是「政治」。伊斯頓的「政治」界定,可以有效地把政治學研究的範圍集中,其優點主要有二:- 符合一般學術認識。國家統治作用是大多數政治學者的主要研究議題,由政策制定過程界定政治符合一般學術認識。
- 將研究限縮在公領域。公共政策屬於公領域範疇包括國內與國際,有別於人類其他生活的私領域。私領域中當然可能存在政治運作,包括在公司、家庭甚至朋友間,但把政治研究範圍擴大到私領域,不但無助我們釐清政治原貌,也與當代整個社會分殊化發展趨勢相違背。
- (二)國家(政府)和政治系統論
-
雖然伊斯頓的政治界定與國家(或政府)有關,但其卻另提出政治系統論取代國家(政府),這主要與二戰後政治研究的科學化運動有關。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學者重新思索過去對制度過度專注的偏差,將焦點轉向研究真實政治世界究竟是如何運作,採行當時頗盛行的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研究途徑,所形成的學派一般即稱為「行為主義學派」,結合政治研究所形成的行為主義政治學,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將政治學變成一門「政治科學」。行為主義政治學研究講求「科學」,其目標在於建立實徵性理論(theory)。實徵性理論可分成不同層次,最高層次稱為「一般性理論」(general theory),一般性理論抽象程度最高、涵蓋面最廣、涉及變項因素也最多,在行為主義政治學發展初期,政治學者伊斯頓即大聲疾呼要盡快建立政治學的一般性理論,以引導政治學的科學化發展。
伊斯頓認為,「環境」中有許多「系統」存在。「系統」指的是一個組織化、複雜的整體,是一組彼此互賴、相互關聯的部分所共同構成的集合體。但系統並非指任何實存的物體,它是人心靈所建構出來且其範圍不斷地變動。政治系統是更大社會系統中具有政治面向者並非孤立地存在,是社會系統中的次級體系執行「價值的權威性配置」,凡做出這些行為的總體就構成政治系統。伊斯頓以抽象的「系統」取代具象的「國家」,其與政治系統論的關係主要有三:- 政治系統論擴大政治學研究領域。政治系統論以「系統」取代過去的「國家」或「政府」,使得政治學研究可以同一套標準研究當代不同類型國家,也能研究歷史上的城邦、帝國甚至原始部落。
- 政治系統論促使研究者得以更整體性思維去探討政治現象,包括系統與環境的互動。
- 政治系統論可以成為政治學「真實科學」的基礎。我們可以依據政治系統論的概念架構,找出關鍵變數了解彼此間關聯性,透過實證分析我們可以逐步地將政治研究朝向科學化發展。
- 伊斯頓的政治系統論是種行為系統也是一個簡化模型,雖然簡單卻有助於我們掌握、理解複雜的實際政治運作。系統論的概念引自生物學也受到社會學影響,政治系統論者將整個政治運作視為一個整體稱為「系統」,政治系統猶如生物系統,系統各部分間是相關聯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政治系統論的提出,原初有意取代傳統研究途徑中「國家」(state)的概念,雖遭受到嚴厲批評,但一度被認為是政治學研究中的新研究典範(paradigm)。
- (字數:1,698)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