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目
- 四、政治學研究於1980年代興起了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研究途徑,請討論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取向、特色與成果為何?(106地特三等)
- 解析
-
早年地方特考中有關研究途徑的考題出現較多,近幾年則較少出題。即使如此,歷史制度主義最近在其他國家考試中也有出現蹤跡,104年身障三等考試即出過類似題目,因此在地特考試再度出現並不意外,由此再一次突顯出熟悉不同國考《政治學》題目的重要性。本題對於跳著閱讀的考生來說較具有挑戰性,但對按部就班全面準備的考生來說,這一題要拿下高分並不困難。107年地特三等再度以研究途徑出題而且範圍更大,有志於地方特考的考生顯然需要花多點時間在研究途徑的研讀上,而對於報考高考、普考、調查局與國安局特考,以及原住民特考的考生而言,身障與地特的出題趨勢具有指標性意義。
- 難度
- ★★★☆☆
- 誤區
-
- 申論題配分往往與題目中出現幾個「?」有關。本題雖然只有一個問號,但事實上包含三個子題分別是取向、特色和成果,因此答題時最好依此分點,千萬不要讓閱卷老師在「文字海」中撈答案,這會嚴重影響得分。
- 許多考生會糾結於取向、特色和成果究竟有何差異?事實上,這部分就是考生在準備應試過程中必須先練習的,答題時不見得有一致的「標準答案」,所以考生盡可放心。關鍵點在於「切割」必須具有邏輯性,不斷重複同樣的內容只會拉低分數。
- 新制度論是一個整體,雖有不同的流派但只是關注重點的差異。因此,切不可以把歷史制度主義切割於其他新制度論之外,才能掌握歷史制度主義的全貌。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0年,頁2-13~2-16。
- 正解
-
- 破題時,應該將歷史制度主義置於新制度論的大脈絡中,同時點出歷史制度主義和其他新制度論流派間是存在有聯繫的。
- 正文應分為三部分,研究取向的部分,因為歷史制度主義是延續著新制度論中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的脈絡,因此這部分要先介紹;之後,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抉擇主義的差異,構成歷史制度主義的特色,這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提出歷史制度主義的貢獻與限制,構成歷史制度主義的成果。
- 結語部分,可以回過頭來檢視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抉擇制度主義間關係,由此確認兩者同屬新制度論,但各有所長的聯繫。
- 參考詳解
- 在行為主義政治學當道時期,制度被視為是中立可以忽視的因素,但1980年代以後,政治學者重新思索「制度」的作用由此產生「新制度論」。新制度論的發展受到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影響頗大,不但關注以「制度」做為一個獨立的變項來解釋人的政治行為,同時也強調制度與個體行為間的互動。新制度論內涵相當繁雜一般可分成三個流派,包括理性抉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其中有關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取向、特色與成果論述如下:
- (一)研究取向
-
歷史制度主義承襲新制度論基本的研究取向。新制度論認為,制度是一個獨立的變數會制約政治行為、影響人的態度。新制度論者試圖從動態觀點解釋政治現象,注重制度脈絡以及時間序列,不僅重視制度的結果也強調制度制定的過程。新制度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再度將「國家」放在政治學的中心,討論國家此一制度因素在政治運作中的重要性亦即將「將國家帶回來」,將制度結合理性抉擇理論觀點,發展而出的就是理性抉擇制度主義。
本質上,歷史制度主義即是對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的補充。理性抉擇制度主義認為,在沒有制度的約束下,個體理性會導致集體行動的困境,因此人們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與利益,理性地創造出制度,而制度一但產生後就會為相關的行為者,提供約束和激勵的機制。簡言之,個體的行為是由策略性計算所導引,會受到其他行為者如何行動的預期所影響,制度的存在規範這些互動,一方面限制選擇場域的範圍和結果,另方面則藉由提供資訊和獎懲機制,減少行為者間互動過程成本和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制度安排是個體表達偏好和理性計算後的結果,遵循制度而行動是理性行為,制度能否存續端視其是否能為相關行為者帶來好處而定。然而,理性抉擇制度主義過分強調理性作用,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與實際決策過程並不相符,轉而重視歷史、文化因素等的影響。 - (二)特色
- 歷史制度主義是對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的部分修正。理性抉擇制度主義從微觀層面,解釋制度如何影響個人行為,制度是有利於行為者的「外部結構因素」。但其限制主要在於過份簡化人類行為動機,忽略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少訂定一系列明確且具偏好順序的目標,而且人們也鮮少能根據完全且精確的訊息進行判斷,其行為也可能受到之前行為後續的影響,這一點正是歷史制度主義者所強調的。歷史制度主義注重歷史過程強調「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ce)的存在。這一派學者認為,整個政策過程應被視為一次又一次路徑選擇過程,後續政策會依循先前政策軌跡發展,限制行為者可選擇方案的範圍,因此所謂「制度」就是每一個時間點中,決策者所作路徑選擇的綜合結果。進言之,行為者仍會理性地計算,但路徑選擇所形成的制度會帶來限制,因此行為者必須考量過去歷史、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得利益極大化的結果往往難以達成。
- (三)成果
-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多因素的整合分析,除理性外也注重意識型態、文化和社會背景等歷史因素,因此在分析政治現象時,必須考量個體的觀念、理性與制度間複雜的互動過程。此一看法實際上結合理性抉擇的「計算」與過去「歷史」影響的觀點,其限制主要有二點:
第一,由於其採取宏觀的視野,併用文化和理性計算途徑,使得其在解釋制度如何影響個人行為上,究竟是受到整體文化條件的制約,或者是個體理性思考的影響難以明確說明,而使得其所提出來的解釋顯得較為薄弱。
第二,歷史制度主義強調路徑依循以及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傳統,這使得其比較長於解釋制度的穩定,而不善於解釋為何制度會產生變遷。 - 綜合以上,歷史制度主義做為新制度論的一支,本質上並不反對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的假設與觀點,但它更為強調過去的選擇與當前和往後選擇之間的關聯性,所有的選擇都會成為制度的一部分,因此人會受到制度的制約,事實上是受到其過去選擇所形成制度的制約。歷史制度主義為人類的理性行為提示可能的限制,但無形中也對人類所謂的「理性行為」提出挑戰。
- (字數:1,546)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