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盛華仁財經週報 歷期財政剩餘是否會影響人口遷移?(時事短評)
篇名
財政剩餘是否會影響人口遷移?(時事短評)
作者
盛華仁
說明
發佈時間:20200126
【焦點短評】

美國經濟學家Charles M. Tiebout在1956年發表「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指在人民有充分的遷徙能力以及自由存在大量轄區政府、地方公共財無外溢效果、存在很多異質的地區可提供選擇居住以及人民有充分訊息等假設條件下,認為地方財政差異會影響人口遷移決策。亦即Tiebout主張人們會依各地區租稅負擔與租公共支出的不同,選擇個人效用最大的地方公共財組合。當地區人口未達最適規模,將誘發民眾遷徙行為,透過遷徙行為,亦突顯其對地方公共財的偏好。透過人口自由的流動,居民對居住地的自由選擇,猶如私人市場的自願交易,依其所享受之邊際效益或租稅成本來決定,亦即透過「以腳投票(Voting by Feet)」的遷徙方式,來決定公共財最適規模、人口以及預算。

人口遷移不僅會增加當地勞動供給,亦促進人力資源更為集中,進而提升都市發展的競爭力,因此已成為地區性經濟發展及人口數變化的重要議題。有國外學者發現允許移民(包含移入與移出)將有助於亞洲地區的國家經濟發展,亦認為地區間的人口移動對於經濟成長及發展是一重要因素,因為地區間的人口移動可以使勞動重新配置,亦使地區內有更多生產的可能;薛立敏、李中文、曾喜鵬 (2003)認為就業市場是影響跨地區人口遷移決策中最主要的因素,亦即當一地區的就業機會愈多或薪資水準愈高,愈能吸引地區之外的民眾移入該地區。

台灣「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愈趨嚴重,根據World Population Review 2019年各國生育率報告,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台灣平均每位婦女生下1.218個小孩,為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此外,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年至2065年)」,台灣在2018年已從「高齡化社會」,亦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7%,轉為占總人口比率14%的「高齡社會」,並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占總人口比率20%「超高齡社會」,亦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Hsu, Liao and Zhao (2018) 認為人口老化不僅會顯著的增加小孩的負擔,並且會排擠實質與人力資本的累積,亦即當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漸增大時,將會產生治安、防災、醫療急救機能以及生活機能的下滑,而生活機能的下滑,導致年輕人口往都市集中,地方鄉鎮政府將更無法負擔養老的公共職能,不僅影響地方各縣市經濟發展,更造成各縣市貧富差距愈大。因此,瞭解地方財政剩餘與人口遷移的關係,亦即探討Tiebout理論是否成立,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參考資料】

薛立敏、李中文與曾喜鵬 (2003),“台灣區域人口遷移及其與就業市場、住宅市場關係之實證研究”,《都市計畫》,30(1),37-61。

延伸學習
關鍵詞
地方公共財、人口遷移、以腳投票、財政剩餘
刊名
盛華仁財經週報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