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張政說經濟 歷期第64期:為什麼休閒那麼重要?,搞懂經濟大小事
篇名
第64期:為什麼休閒那麼重要?,搞懂經濟大小事
作者
張家瑋
說明
發佈時間:20201112

各位同學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張政說經濟的時間,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話題就是「休閒」,同學們可能會覺得休閒有什麼好聊得的呢?而且當然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講要做什麼休閒活動這麼輕鬆的話題,而是為什麼「休閒」在經濟學內那麼重要呢?

其實,張政老師一直想跟大家聊這個話題,很恰巧的最近有一則新聞就是在描述相關的內容,這則新聞的標題是「中壢清秀妹大方認當乞丐!日討12hrs要做自己」(各位同學可以直接點這則新聞的連結),這個新聞內容說一位中壢的女子,放棄工作直接成為街友,寧可接受「捐助的所得」也不願意工作,但還很有抱負的有存款目標。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則新聞是什麼感受,但張政老師馬上聯想到這個新聞所提到的,正是個體經濟學中的勞動休閒模型,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模型,它說明人們的效用是由休閒與消費組成的,休閒或消費的增加都能提高效用,面對這樣的效用函數,人們有兩個限制條件,一個是傳統的預算限制、另一個則是時間的限制;由於人們的偏好是好逸惡勞,所以總想多休閒、少工作,但是如果不工作又無法賺取所得來進行消費,所以人們就面臨取捨的問題,如何選擇休閒與勞動(而勞動又連接到消費)來使個人達到效用極大的狀態,而這個模型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將休閒視為一項財貨,而休閒的相對價格或機會成本就是工資率,也就是選擇休閒就是放棄工作,就是放棄工資率。

上過張政老師的經濟學課程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介紹這個模型的時候,課堂上都會提到「為什麼有人選擇不工作?」 理由有兩個:第一個是主觀因素,如同這篇新聞所說的,當個人對休閒的主觀價值大於工資率時,就會選擇多休閒少工作,若一天24小時都選擇休閒,還是出現對休閒的主觀價值大於工資率的話,那麼個人就會選擇所有時間都用來休閒,完全不工作,而消費等於他的非勞動所得,就像新聞提到的女子,接受「捐助的所得」也不願意工作。

第二種是客觀因素,當個人非勞動所得(例如:租金、利息等)過高的時候,例如包租公,只要收租就有很多收入,收入可以用來消費跟購買休閒,但前面提到模型還有一個時間限制,所以即使所得再高,休閒也不可能超過24小時,所以最後也選擇,完全不工作,根本不用特別去工作獲取勞動所得,非勞動所得就夠了。

好的,從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在經濟學中休閒被視為一項商品,這樣就衍生出其他的議題,例如在總體經濟學中的國民所得帳理論,會提到國內生產毛額(GDP)是一國家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DP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表現的缺點之一,就是「忽略休閒的價值」,就像剛剛說的休閒既然一項商品、一項財貨,那麼它的價值卻沒有被記入在GDP之中;這個缺點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式來描述,就是一個國家究竟犧牲了多少的休閒時間才能獲取現在這樣的經濟成果(GDP),例如台灣在2001年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休閒的時間更多了,也就是在2001年之前工作時間是更長的,這樣工時長短差異,並沒有被顯現在去的GDP之中,這也就成了GDP衡量的缺點之一。

另外,因為休閒被視為一項財貨,所以也衍伸出財政學租稅理論中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對休閒課稅,為什麼這個問題是重要的,因為如果政府能夠對於所有商品都課徵相同稅率或稱做單一稅率,那麼租稅將不會改變商品間的相對價格,也就不會改變個人消費的行為決策,也不會產生租稅課徵的不效率;但是在一個有休閒的經濟體系中,由於休閒無法像其他財貨真正被課稅,就會產生租稅課徵的不效率問題,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張政老師就不在這裡展開。

好的,我們一下總結一下今天講述的內容,經濟學中會提及休閒的是個體經濟學的勞動休閒模型,它將休閒視為一項財貨,休閒的相對價格是工資率,隨後我們說明在總體經濟學中,休閒的價值並沒被計入國家的生產價值GDP之中;以及財政學內當休閒無法真的被課稅,衍生出來的不效率問題,這些都是經濟理論中很值得探討的議題,所以才會說為什麼「休閒」在經濟學中那麼重要了!

以上就是這次的全部內容,張政說經濟,我們下次見!

延伸學習
關鍵詞
勞動休閒模型、非勞動所得、非勞動所得
刊名
張政說經濟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