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公職時政動態區 歷期 大罷免風潮之觀察
篇名
大罷免風潮之觀察
作者
方彥鈞
說明
發佈時間:20250808

罷免作為對民選公職人員的一種課責制度(account),主要在於對其進行強烈的課責,只要罷免通過,被罷免人必須在任期中去職,意即在任期未結束前就被收回先前被委託的權力。此種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制度被視為能弭補代議制度失靈的情況。然而我國本次掀起的大罷免風潮,可觀察到一些當代民主政治的現象。

首先是菁英對於罷免制度的濫用。雖然罷免活動是由公民連署發起,然而要使該運動全然由公民自動自發,並且維持運動能量直到投票當日,明顯是緣木求魚。因此,罷免活動明顯有政黨介入其中,不論是協助組織、宣傳或動員,政黨的角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換言之,若沒有政黨及其菁英的介入,罷免活動是否能持續下去仍有疑義。那麼是否未來罷免活動必須由政黨及其菁英,或相關附隨組織的介入協助,罷免活動方有可能持續?則罷免成為政黨互相攻擊的武器,公民權行使的意涵被大幅度的侵蝕。

第二,則是有關極端言論的出現,且有許多人深信不移。例如共軍立即要登陸台灣、器官會被活摘…等,此等激烈的言論,若回歸理性而言,應能明顯判斷該等言論誇大其辭。但不幸的是,這些言論已非由匿名粉絲專業所發表,而是在電視上或社群媒體上,有頭有臉的且具名的KOL所發表,而這些言論透過文章和短影片在許多匿名的粉絲專頁上流傳,使得同溫層內更加地相信這些毫無理性的言論。

第三,社群媒體採用的演算法與個人的選擇性曝光(selective exposure)使得同溫層更加的厚實。在這厚實屏障內,極端言論不斷地被滋養與增長,甚至溢出到了同溫層外產生極端行為,即便遭受他人異樣眼光或侵擾他人的生活,這些極端言論與行為卻仍毫無畏懼的長大。

最後,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在於沒有任何一個菁英或團體能夠壟斷權力,因此有了權力分立與監督制衡的設計。若未來執政黨只要無法接受在野黨的監督就發動罷免活動,企圖追求一致府(unified government),那麼民主制度的設計意涵將蕩然無存。

在第一波罷免活動暫告一段落後,即便社群媒體上不乏相互嘲諷的言論,至少能觀察到大眾開始冷卻下來。或許這是一段深思台灣民主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是不喜歡就搞掉你,或是能包容不同的意見並肩向前行。不論如何,猶如Dahl所言,活躍的公民社會仍是民主政治成立的社會前提條件(Held,2006),我國在這方面是無庸置疑的。

    參考資料:
  1. Held, David. (2006). Models of Democracy (Third Edition). Polity Press.
  2. 方彥鈞(2024)。政治學(概要)。高點。

    相關試題:
  1. 112原住民特考三等政治學第一題
關鍵詞
罷免、民主政治、代議民主、社群媒體
刊名
公職時政動態區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