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讀者大家好,又到了搞懂經濟大小事的時間,這一期要來聊些什麼呢?就是近年來台灣實體通路的一個特殊模式,那就是「集點文化」,從超商到大型賣場,大家都在集點換贈品或是集點加價換購一些店家提供的特殊商品。為什麼會想聊這個話題呢?老實說,最近全家超商的「星戰動員令」,也讓張政老師被「燒到了」,這輩子第一次有那麼想要努力集點的衝動,連張政老師這麼理性的人(咦?),都有這般衝動,可見集點換商品的魅力不容小覷。但大家是否仔細想過,你到底在買商品?還是在集點呢?到底是商品是主體?還是贈品才重要?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個主題,一樣的,這期我們先簡單的聊聊這個概念,下一期再以理論模型來分析、理解這個現象。而本期就相對集點文化或這個商業模式,先從廠商的角度來看,再由消費者的角度切入。
其實集點這樣的商業模式大概源自西方的 Coupon 券,就是一種優惠券,蒐集起來就可以折價購買商品,在經濟理論中,屬於「三級差別取價」的範圍,因為蒐集 Coupon 券是個繁瑣的功夫,所以願意慢慢蒐集的人屬於彈性較大的消費族群,因此依照理論,廠商給予低價優惠。
而像是速食連鎖店以前早就流行過這種兌換商品的活動,紅極一時的就是麥當勞在 1998 年左右推出一系列的 HELLO KITTY 玩偶,造成台灣的搶購熱潮,隨後肯德基也跟進推出史奴比的相關商品,而這些都可以算是贈送、或加購商品的初期。
而台灣集點活動的文化,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正式開始的時間是 2005 年由 7-11 開始的磁鐵大戰,當時只要消費滿 77 元就會贈送一個 HELLO KITTY3D 磁鐵,真的是掀起全民蒐集的熱潮,由於隨機給予,因此就可能會拿到重複的圖樣,衍生出另一種行為就是交換重複的磁鐵,特別是有些限量或是隱藏版的磁鐵,更可以再拍賣網站上以高價出售,除了 HELLO KITTY 以外,後來的多啦 A 夢磁鐵也是,都給 7-11 的銷售帶來巨大的成功;隨後,全家也跟進贈送蠟筆小新磁鐵、 MSN 表情磁鐵,而萊爾富也推出小丸子磁鐵等。
其實蒐集這個行為給人很大的成就,就像是拼圖。最後一塊拼圖帶來的成就感並非前面各快拼圖可以比擬的,所以這些贈品要引起人們的目光就必須以「系列」式的方式推出,才會讓人有完成蒐集的動力,所以一些隱藏版的贈品才會變的魅力無窮。但其實大家很快就意識到收集磁鐵這類的商品,其實事後的用處不大,多數最終都進入了垃圾桶,很多人當初會蒐集,就真的是參與一種流行活動。因此,後續類似這種像磁鐵的小贈品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就相當有限,除了一些特定的愛好者外,一般大眾也不感到新鮮或新奇了!這是可想而知的,那要如何繼續這種模式呢?
所以要給較高價值或品質的贈品,但超商不可能還是讓消費者買個 77 元就給一個好品質的贈品,那豈不就虧死了;那麼換成購買滿 777 才送贈品呢?這樣的金額遠高於一般大眾到超商購物的平均金額,畢竟不是大賣場,很少會一次買大量的商品。那如果不能金額門檻提高那怎麼辦?所以就只好把這種高價值贈品分割,那怎麼分割呢?我想大家都猜到了,那就是以「集點」的方式進行。
所以 7-11 也是首先引入這種集點活動的實體通路,而遊戲規則也在改變,可以選擇「蒐集較多的點數換贈品」,或「較少的點數加價換購」,而且贈品的類別也在進化,除了傳統卡通人物、主題式的元素外,另一項特點就是轉化為與生活日用品結合,例如:杯子、碗盤、鍋子、收納盒、雨傘等,這讓消費者更能說服自己是在蒐集實用性的東西,而提高湊滿金額蒐集點數的意願。
另外,一點蠻特殊的是,前面提到因為贈品的價值提高,所以點數的門檻就要提高,但為了讓一些不想慢慢蒐集的人也能換到贈品,所以也有「較少的點數加價換購」,這就讓贈品跟價格產生了一個連結,那麼個人就會去計算,如果可以用錢購買到想要的贈品,那是否要慢慢集點?所以就也衍生出另一種現象就是在網路上出現「大規模」的賣點數、賣贈品,很顯然並非一般消費者辛苦蒐集點數得來的,至於來源為何實在令人懷疑,這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是集點活動歷史與演變的大概過程與邏輯,那麼從店家的角度,集點模式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其實從 7-11 選擇集點這個策略讓銷售增長開始,這就讓店家走進一個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的賽局了,採取點數模式是一項優勢策略( dominant strategy ),其他超商也跟進這樣的策略,所以均衡就是,大家都採取集點模式的行銷策略,而且沒有任何一方會單獨離開這樣的均衡,簡單來說,就是已經「回不去了」!
從磁鐵到現在五花八門的各式贈品,這樣的路線只會越來越「重口味」,規格只會提升不會下降,除非未來會有一種個特殊的模式把現有的均衡破壞,否則,這 10 年以來的演進來看,這樣的模式相當穩定且會持續進行。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超商雖然處在這個均衡之中,但零售與批發畢竟還是有差別,所以在集點活動的模式也讓超商在實體通路的競爭中,展現了一些優勢(不只超商,集點模式也延伸到藥妝店,例如:屈臣氏、康是美);所以零售超商的銷售增長,肯定會間接讓中大型的通路受到影響,所以在可以看到的,連中大型超市、量販店,也開始有集點活動了,例如:頂好、全聯、家樂福等都有集點活動,可見這股效應也延伸至大型賣場。
好的,本期我們以廠商選擇策略的角度來說明,選擇集點活動的行銷模式,由賽局觀點來看,已經成為廠商一種優勢策略,結果也是一種囚犯困境的均衡。下一期我們會由消費者的角度,且用簡單模型分析,對於消費者的選擇上,面對有集點活動的商店與沒有集點的商店,會有何差異?
同學們也可以想想,你是真的在買商品?還是在集點呢?張政說經濟,我們下回見!!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