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同學好,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期的話題,那就是「學歷重要嗎?」,若還沒有閱讀上一期的同學,建議可以先閱讀上一期後再接續本期,這樣學習起來比較有連慣性。
好的,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上一期的結論,學歷是扮演著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工具,成為了勞動市場中最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一項依據,是一種求職者與雇主的一項共識,為了讓有效篩選高生產力的人,也就是涉及「訊號發射」(Signaling)的概念,所以不論取不取得學歷,對人來說都是理性的行為決策。
今天我們要以一個模型來分析這個概念,並且說明為何學歷會貶值,各個企業要求的基本學歷門檻逐漸提高,
一、首先我們來看假設
(1)勞動市場內有兩種勞工,高生產力H與低生產力L,且勞動市場依據勞動邊際生產力支付薪資
(2)高生產力勞工的勞動邊際生產力為MPH,其薪資:WH = MPH
(3)低生產力勞工的勞動邊際生產力為MPL,其薪資:WL = MPL
(4)MPH > MPL → WH > WL
二、因為雇主在訊息不明的情況下,無法分辨勞工的生產力高低,故以教育為「訊息」依據,其中y為任一個勞工的學歷,而y*為資方訂定的教育門檻,因此
(1)若y ≥ y*,表示當勞工的學歷高於門檻值,就被認定為高生產力勞工,則給予較高的薪資W = WH 。
(2)若y < y*,表示低生產力勞工,則W = WL 。
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必須付出的教育成本
(1)高生產力勞工:則CH = KH ‧ y 。
(2)低生產力勞工:則CL = KL ‧ y 。
(3)KH、KL為教育的單位成本,且KH < KL ,如圖所示低生產力勞工接受教育的成本較高。
(1)橫軸為教育年限y,縱軸為教育的利益或成本。
(2)低生產力勞工的教育成本「高」、高生產力勞工的教育成本「低」。
四、勞動者接受教育的利益為,表示若受教育超過y*,則可擁有薪資差額;反之,若沒有超過y*,則並無額外的利益。
五、最適教育或學歷門檻y*的決定,主要是y*可以區分勞工的類別,即是具有所謂的鑑別度
(1)對於高生產力勞工:要使薪資差額高於教育成本,表示高生產力勞工願意接受的教育年限高於門檻。
(2)對於低生產力勞工:要使薪資差額低於教育成本
,表示高生產力勞工願意接受的教育年限低於門檻。
(3)綜合上述結果可知最適教育門檻y*決定於兩者之間:即
六、結論:透過資方設計最適教育門檻於,可使高生產力勞工有誘因接受教育且具有淨利益,而低生產力勞工則無誘因接受教育(若教育年限超過y*反而有負利益),故透過訊號發射可避免逆選擇產生。
最後,圖形如下所示
(1)橫軸為教育年限y,縱軸為教育的利益B(y)或教育的成本。
(2)最適教育門檻應訂於。
(3)高生產力勞工具有正的淨利益:,所以願意接受高教育
(4)低生產力勞工具有負的淨利益:,所以不願意接受高教育
為了避免上述的模型有點抽象,我來給大家一個數字的例子,比較可以理解,例如:
(1)高生產力勞工的教育成本為CH = 50萬×年數,表示一年接受教育的成本為50萬(將機會成本貨幣化表示)。
(2)低生產力勞工的教育成本為CL = 62.5萬×年數,表示一年接受教育的成本為62.5萬。
(3)若超過教育門檻y*時,淨利益為,表示高與低薪資的終身差距為1000萬。
(4)可計算高生產力勞工願意受教育的上限為、低
生產力勞工願意受教育的上限為。
(5)最適教育門檻應訂為,例如訂為y*=18年,大概就是「碩士學歷」。
這也說明當受教育的代價下降,其實只是造成學歷門檻提高而已,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以前年代高中、大學畢業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而現在卻要碩士學歷才能達到相同的薪資水準,就是可以由這個角度去理解。
經過這兩期的討論,相信大家對於學歷在資訊經濟扮演的角色會更加的理解與熟悉。張政說經濟,我們下回見!!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