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先來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群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室將三隻猩猩(例如編號叫A、B、C)放在一個活動自如的大籠子中,而籠子的正中央放著水果,一開始猩猩出於本能,看到水果一定是飛撲向前,但一旦猩猩碰觸到水果時,就會觸動機關,籠子內就會開始噴水,弄得猩猩狼狽不堪!(奇怪不是猩猩嗎?為什麼會狼狽?!(誤))
不過,猩猩就是不信邪,還是想去拿水果來吃,但是一旦觸摸到水果就是引來一陣噴水,幾次折騰之後,所以漸漸的猩猩們也也學乖了,沒有任何一隻猩猩會去拿水果,因為牠們很清楚那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水果。
於是,實驗進入第二階段,那就是抽換猩猩!例如先把原本的A猩猩帶離籠子,換進菜鳥D猩猩,所以D猩猩一進籠子,看到水果馬上「『猩』心大悅」,立馬衝向水果,但還沒來得及摸到水果的時候,B、C兩隻老鳥猩猩就擋在前頭,痛毆D猩猩,D猩猩莫名其妙挨了一頓揍,心裡真是冤屈,但是過了一會兒,不死心還是想去拿水果來吃,結果又是被另兩隻猩猩狂打,幾回下來,菜鳥D猩猩也不敢再去拿水果了。
於是,再將一隻老鳥猩猩B換出,換進菜鳥E猩猩,各位可以猜得到後面的情況,一樣的E猩猩馬上衝向水果,最老鳥的C猩猩向D使個眼色,兩隻猩猩當然也是狂打E猩猩,不讓他去拿水果,之後E猩猩也學乖了,不趕去拿水果。
最後,在連最後一隻老鳥C猩猩也帶出來換進F猩猩,於是,在籠子裡面的猩猩D、E、F已經都算是第二波的新人(猩)了,同樣的F猩猩衝向水果,D、E痛毆F猩猩,其實這時候籠子裡已經沒有任何一隻猩猩知道為什麼不能摸水果的原因了,原來是一摸就會觸動機關然後噴水搞得大家不舒服,但是只知道有任何猩猩想企圖摸水果就要揍他!對!~~這就是「習俗」!
實驗可以繼續下去,籠子裡的猩猩都會遵守不能摸水果的規定,只要不遵從者,就是一陣拳腳伺候,原因已經不可考了,而一個「不能摸水果,否則就要打」的習俗就此形成,也流傳下去了~~
說到底為什麼人們願意遵守一些「習俗」呢?如果問說為什麼要遵守?多半也說不上來,或是一知半解,那麼如何從經濟理論去解釋這樣的現象呢?其實說穿了就只是願意遵守習俗的人是「風險趨避者」(risk averter),特別是面對未知或不確定的狀態時,就會變得極其保守!一種「最大遺憾極小化」(minimax regret)的心態自然生成,俗話說的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哪怕是只有一丁點的機會,也不願意冒任何的風險去承擔未知與不可預測的損失,所以變得「禮俗多,人不怪」。
因此,配合習俗、禮俗的代價,就猶如預期效用理論中「保險費」的概念,支付了保險費後,趨吉避凶,寧可費點勁,多配合一點,心裡反而踏實,何樂而不為呢?不是嗎?後記:個人對於習俗的感想與理解就是,習俗就是一種「說不出為什麼,但又感覺『應該』遵守的無形規章」,當不細究的時候,其實萬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一旦認真起來,那還真是感到渾身都不對勁。究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還是「無禁無忌,食百二」(台語),兩句頗具衝突的俗語,誰對誰錯,就見仁見智了!然而,多數人其實都是「選擇性」的遵守習俗,當有可能危害到自身利益或安全得時候才會覺得,「那麼還是遵守一下『老祖宗的智慧』吧」!我相信很多習俗都有他的道理,也值得遵守,但如果連原因是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只是一味的遵守,而流於過度迷信或甚至成為一種陋習,那真的是大可不必了!
經濟大小事!我們下次再見!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