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Populism)的概念是從拉丁文populus(人民)一字發展而來,泛指「政治必須遵照人民的偏好才是對的」的信念,以及「訴諸人民以反抗既有權力結構」的行動(王業立主編,2021:191);在歷史上的各種民粹主義常是跳過「代議政治」或既有政治秩序的規範,由領導者直接訴諸民意來決定政治事務。因此,民粹式民主論者強調「直接民主」的精神,以補充功能不彰的代議政治。民粹主義相關的運動或政治事件自1870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進入農村嘗試激發革命(民粹派,Narodniki)與1930年代拉丁美洲威權政治及1970年代歐洲激進右翼政治運動事件等(黃昱珽、蔡瑞明,2015:130)。1870年代在俄羅斯的民粹運動通常被視為民粹主義的起源,是一群廣大的農民逐漸受到工業化的影響而利益受損,為了自保所發展出的運動;1930年代則是因為經濟大蕭條導致的生活困頓,在拉丁美洲掀起民粹主義,雖該地的民粹主義各有不同的表徵,但有兩個主軸:1.關於經社問題,多半希望加強國家在經濟上的角色;2.對強人政治的憧憬,阿根挺的裴隆政權被廣泛視為典範(Heywood,2021/2023:232)。
1980年代以後,拉美許多軍人威權政體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訴諸群眾路線而得到政權的民粹主義論者,他們卻推翻過去民粹政權主張的經濟發展策略,開始一連串的自由經濟與市場改革,在此時空背景下,1990年代後研究民粹主義的學者,稱為新民粹主義(Neo-populism),他們的研究焦點主張應拋開過去對於民粹主義只與左派結合的觀點,重新思考國外壓力、國內經濟,以及獲得群眾支持間的互動關係(張佑宗,2009:91)。二十一世紀初期(特別是自2007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危機)以來的這段時間有被稱為「民粹主義的時代」(age of populism),如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法國的勒龐、荷蘭的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厄瓜多的柯利亞(Rafeal Correa)和巴西的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人物的出現,以及包括希臘的激進左翼聯盟與義大利的五星運動有關(Heywood,2019/2020:72)。
Kurt Weyland(1999b;轉引自張佑宗,2009:91-92)曾對新民粹主義的興起提出解釋,他認為拉美和東歐國家在1980年代後推翻原來的軍人威權政體,但是在自由選舉制度下面臨到新的挑戰,即民主化後許多資本家與新的政治菁英結合,壟斷社會價值的分配形成新的經濟特權。因此人民對於民主轉型後的資源分配不公現象產生強烈不滿,投射到對政治和菁英,終產生民粹主義。原偏向自由主義的政黨為了爭取廣大困苦人民的支持,便轉型成為民粹政黨。其次,適逢拉美的自由化與市場改革需要群眾支持的力量,新自由主義便和新民粹主義結合。惟,一旦改革結果與人民利益相悖時,新自由主義與新民粹主義之間的結盟非常脆弱,新民粹主義將對新自由主義構成嚴厲挑戰。
- 參考資料:
- Heywood, Andrew(2020)。政治學(盛盈仙等譯;二版)。雙葉。(原著出版於2019)
───(2023)。政治的意識形態(陳思賢譯;三版)。五南。(原著出版於2021) - 王業立主編(2021)。政治學與臺灣政治(二版)。雙葉。
- 方彥鈞(2024)。政治學(概要)重點整理。高點。
- 黃昱珽、蔡瑞明(2015)。晚近臺灣民粹主義的發展:「人民」與「他者」得想像形成。思與言,53(3),127-163。
- 張佑宗(2009)。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85-113。
- 相關試題:
- 113國安局特考三等政治學第一題
- 111地方特考四等政治學概要第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