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民主政治雖非完美,但卻是最能展現人民主權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請說明「民主政治」和「非民主政治」的區別為何?
(106調特四等)
- 解析
-
本題是基本的考古題,99年原民三等、101年高考三級、104年退轉四等和105年高考三級都出過類似考題。由於民主概念是《政治學》一科中最基礎的考題,預料一般考生都能取得不錯分數,得高分關鍵在於完整性以及撰寫的條理性。即使如此也不宜小覷這種基礎題,由於民主具有歧義性,因此在下筆撰寫時字裡行間都要特別留意,類似這樣的基礎題,想高分上榜絕對不能透露出太多的扣分點。
- 難度
- ★★★★☆
- 誤區
-
- 題意中已經將民主同時界定為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前者是指「間接民主」,後者則是指「直接民主」,但考量時間和篇幅,擇一撰寫即可,切不可混雜,反而造成語意不清。
- 區別可以分段論述,也就是先討論完民主政治和非民主政治後再進行比較,但通常我們不建議這樣處理,因為這其中包含有時間陷阱,民主政治因為不難但卻可能占去太多時間,最後反而得不到應有的高分。
- 參考資料
-
- 蘇世岳編《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0年,頁4-15~4-17、4-45~4-46。
- 正解
-
- 破題時,應當將題意中民主是一種「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簡略說明。同時帶出民主的歧義性,由此鋪陳出題目中民主政治和非民主政治的區別討論。
- 正文部分,我們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國考《政治學》中有三大家的民主界定,考生可以擇一來說明,本題例解我們是以M. Roskin等學者的觀點做答。同時,為節省時間和篇幅,我們也不另起一段直接就比較民主和非民主政治。
- 結語部分可以稍微總結一下非民主政治的特徵,以彌補正文部分可能的不足,同時也可帶出其他學者的民主觀點,以增加論述的強度。
- 參考詳解
- 簡單來說,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自我統治(self-government),也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具有同一性,人民同時具有統治與被統治者的身分,並且落實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所說的:「統治必須經過被統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這種看法可以視為狹義的民主觀點,其將民主當作一種「政治制度」,類似的看法還包括美國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總統所說,民主政治就是「民有、民治、民享」(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的政治;但也有學者認為,民主的概念應該更大,而從廣義觀點將民主視為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除了政治層面外,民主應該還有文化、社會各層面的意義。民主政治雖非完美,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國家都自我宣稱是民主國家,包括我們通常認為是「獨裁」的共產國家(例如北韓),也認為自己所實施的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而使得民主成為當代最具普遍性價值之一。有關民主政治和非民主政治的區別,可整理成以下十點:
-
- 政府對人民負責。也可稱為主權在民,這是指決策者須得到絕對多數或相對多數投票的支持,選舉必須自由、公正且定期性舉行,對於表現不佳的決策者,人民有權令其去職,而最高統治者的任期通常也有連任限制。
- 政治競爭。或稱「有意義的選舉」,這包括選舉應該是差額選舉,而非同額競選,讓人民有選擇的自由,選區劃分必須公正,同時有足夠競選期間,讓各政黨或候選人充分宣揚其政治理念,並且不能妨礙媒體對反對意見的表達。必須注意的是,許多共產國家也舉行選舉並自稱為「人民民主」(people’s democracies),但一般並不認為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這是因為在這些國家中,雖然宣傳是用權力(power)為人民服務但卻被菁英壟斷成為統治菁英(ruling elites),並且自稱手中的權力就是真理,可代替人民完成正確的判斷,這種缺乏政治競爭的制度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
- 權力交替。權力偶爾要輪替過程必須和平且正當,當某一個政黨長期執政時,很容易被懷疑為非正常民主國家,強調權力輪替的另一項重要原因在於,透過交替可以監督、控制政治腐敗出現。
- 不確定選舉結果。民主選舉必須有不確定性(uncertainty)、流動性以及個人選票的變動性,以促使政治人物能以較全面視野關注國家事務。「不確定性」是指,在投票前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個候選人或政黨一定會勝出;「流動性」是指在某次選舉失敗候選人或政黨,有機會在之後選舉中當選;而「變動性」是指,選民投票行為不會只固定投給某一位候選人或政黨。
- 人民代表。這是指人民能選出代表成為代議士為其發聲,並捍衛他們的整體利益。當然,人民不見得對所有議題都有明確意見,因此民主政治核心議題之一,即是人民與立法者之間的關係,學者史奈德(E. E. Schattschneider, 1892-1971)說:「區分人民可做之事及不可做之事,是民主理論智慧的開端。對民主理念最可怕的傷害,是把人民視為神祕且全知全能,而無視於有些僅靠人數眾多仍不能辦到的事。就這點看來,民主的一般定義簡直是對我們的一種愚弄。」
- 多數決定。罕有重要的政策能得到全數同意,因此現實上的處理方法就是多數決,但為免於淪為「多數暴政」(majority tyranny),民主仍須尊重少數。這是因為少數的意見可能在未來會成為多數意見,而今天的多數意見可能在未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多數決定並非賦予壓制少數的權利,當多數的決定與制度有違背之虞時,則有賴獨立、公正的司法部門來維持,這也是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實踐。
- 表達異議與不服從的權利。這與少數的權利有關,指的是當人們認為政府的法令不合理甚至有誤時,人民有權抵抗。這樣的權利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中出現,宣言指出「所有的人都有革命的權利」,但對於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闡述最深刻的當屬美國哲學家梭羅(Henry Thoreau, 1817-1862),他表示:「當政府的暴政及無能嚴重到讓人難以忍受之時,所有人都有革命的權利,亦即拒絕效忠及抵抗政府的權利」。實踐公民不服從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印度的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美國領導黑人民權運動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等。
- 政治平等。所有成年人都能夠參與政治,也就是「一人一票」,另外,理論上所有的人都能夠競選公職。但這並不是表示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政治影響力,因為每人所擁有的資源多寡有別,其影響力大小自然有所不同。
- 人民諮商。這是指政府的施政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因此必須透過民意調查、公聽會、座談會等方式來蒐集民意。
- 新聞自由。大眾媒體(mass media)能提供公民事實,喚醒公民意識,並且能要求當權者回應群眾的要求,因此一國的媒體能否批判政府也成為觀察一國民主程度的指標。
- 傳統上,非民主政治也有學者將其稱為獨裁政治。因此,非民主政治可以歸結出四項主要特徵1.在非民主國家,重大決策權集中在一人或少數人手中,其決策過程甚少受民意、國會或政府以外勢力影響;2.在非民主國家,獨裁者及高級政治官員的職位保持受民意的影響甚小;3.在非民主國家,國會在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即使不是全然象徵性也僅具邊緣作用;4.在非民主國家,與執政集團具平等競爭地位,並能依法取代它組織政府的合法反對集團或勢力是不存在的。由此對比可知,人民主權、政治平等、人民諮商和政治平等四項基本原則,已明確地區分民主和非民主政治的根本性差異。
- (字數:2,011)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