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張政說經濟 歷期第60期:你是理性的嗎?搞懂經濟大小事
篇名
第60期:你是理性的嗎?搞懂經濟大小事
作者
張家瑋
說明
發佈時間:20191025

各位同學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張政說經濟的時間,上一次跟大家談論到了「生命價值的衡量」,內容介紹了一般理論常用的三種方法,如果還沒閱讀的人,建議可以先閱讀上一次的內容;那麼接續上次的主題,問一下大家是否有想過,如果「你自己」來評價「你生命的價值會是如何呢?」

恰好,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公佈,所以我們就來介紹一下,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在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攻讀博士時,他的博士論文《生命價值幾何?》就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衡量,但以設計問卷的方式,讓受試者回答兩個意義相同、問法卻不同的問題。

1.如果有個地方發生一種致命的罕見疾病,被傳染的機率是1/1000,你如果身在這個地區,願意出多少錢來買這種疾病的解藥?

2.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人員想製作上述罕見疾病的解藥,需要志願者冒著1/1000的感染機率到該地。你覺得最少要拿到多少錢,才願意參加這個研究?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在問「1/1000死亡率的價值多少?」理論上,受測者評估的價格應該相去不遠。但是,在第一個問題中,大部分的人不願意付出超過2000美元;在第二問題裡卻認為至少要拿到50萬美元才願意參加實驗,有些受試者甚至回答「無價!給多少錢都不參加。」

顯然的,「個人理性」這個假設無法解釋上面兩個問題結果的差異,更適合的說法是個人是「有限理性」的,這使得塞勒持續投入「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我們下面介紹,行為經濟學與有限理性之下兩個有趣的概念,分別是「稟賦效應」與「心理帳戶」。

所謂的「稟賦效應」是指一般人傾向於保留已有的東西,其原因來自於害怕失去的損失規避心理,也就是「損失厭惡」;我們也可以認知為在評價同一樣物品的價值時,人們對於擁有過的東西,會高過不曾擁有過。

例如,你願意花費1萬元買了一隻手機,但如果問你要求多少錢願意把手機出售,則會希望高於1萬元,這倒不是為了賺差價牟利,而是你心裡真的這樣想!

例如美國汽車產業就常有24小時試開方案,車商鼓勵人們把想買的車開回家過夜一天,可以開著車去約會、看電影等等。這使得大部分的人因為「曾經擁有過」,而對這輛車產生了認同感,也享受到帶來的好處,因此心中提高了評價,也使得最後購買意願提高、而且不需要降價太多也能成交。

開句玩笑話,從「稟賦效應」可知道,有人會說「舊愛還是最美」,就應該很好理解了!

另外,「心理帳戶」是指,每個人心中會把預算分成不同的項目,並指定用途。例如這一筆錢要用於旅遊、另一筆錢則適用於子女教育基金等等;這會造成當人們有資金緊急需要時,為了不想動用某一個帳戶的錢,反而會去尋求其他資金來源,例如向銀行借貸,反而導致每個月要付的利息,比從自己戶頭提領的更多。心理帳戶的存在,說明人們並非通盤的配置所有的預算,也可能造成讓人們以更高代價的方式去解決開銷的問題。

相同的,不同來源的相同金額所得處理方式也會不一樣,例如辛苦工作而賺取的五千元,會選擇小心翼翼地存入銀行帳戶;年終發了五千元的獎金,則拿來犒賞自己或是請家人吃飯;而意外中樂透的五千元獎金則是選擇即玩樂花費殆盡。

以上都是個人有限理性下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經濟學是一門結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學科,可以預期未來的經濟學將會更傾向以行為經濟來解釋一些經濟現象,我們也會再次介紹相關有趣的話題,張政說經濟我們下次見!

延伸學習
關鍵詞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稟賦效應、心理帳戶
刊名
張政說經濟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