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張政說經濟 歷期第59期:從電影「絕地救援」看生命的價值如何衡量?,搞懂經濟大小事
篇名
第59期:從電影「絕地救援」看生命的價值如何衡量?,搞懂經濟大小事
作者
張家瑋
說明
發佈時間:20190823

各位同學大家好又到了張政說經濟的時間,今天先跟大家聊聊兩部舊電影,第一部比較新一點,是 2015 年麥特戴蒙主演的「絕地救援」,電影是敘述因為太空任務的失誤,而導致一位太空員陰錯陽差的被遺留在火星上,而麥特戴蒙就是這位被意外丟包的太空員,之後幾乎全球共同動用各種資源去營救這位太空員,所以各位是否有想過,值得花多少資源去拯救一個人呢?

另一部電影歷史就比較悠久,在 1996 年上映,也是以「絕地」命名的,是張政老師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非常好看!是史恩康納萊尼可拉斯凱吉共同主演的「絕地任務」,電影是敘述一群認為被國家辜負的軍人,闖入廢棄的舊監獄惡魔島上挾持了一批 81 人觀光客,並要求政府給予他們贖金,否則他們不只會殺害人質還會發射毒氣飛彈攻擊舊金山市,故事到危急時刻美國政府必須決定是否直接派遣轟炸機摧毀惡魔島,電影裡的美國總統在下達命令前,心裡非常掙扎而說了一段話:「人命該如何評估呢?一百萬市民與 81 名人質 ... 」,所以這部電影也涉及了生命價值的問題。

好了,講完兩部電影,今天張政老師不是要扮演谷阿莫,而是想跟各位探討的就是在經濟學上如何計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呢?這是屬於公共經濟學內政府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時一個重要的課題。

例如改善交通的公共建設所必須支付的成本相當明確,但這個建設可以讓每年傷亡人數下降 50 人,而這 50 人生命價值就是這個公共建設的效益,這樣如何跟確切的計畫成本相比較,進而評估這個計畫是否應該進行呢?

生命的價值涉及所謂的「無形效益」(即是沒有市場價值、沒有市場在販賣的價值),我們絕對不能用「生命是無價的」一句帶過,仍然必須確切的將生命的價值合理量化成貨幣價值,才能跟成本相互比較。

以下有三種常用的評估方式:第一種是「工資差異率法」,第二種是「身亡者產出損失法」,第三種是「保險給付賠償金」。讓我們分別說明這三種方式。

第一種生命價值的評估方式是「工資差異率法」,假設有 A 、 B 兩個工作一年的所得差距為 20 萬元, A 工作的所得較高擔風險也比較大,比 B 工作高出 10 %的死亡率,這表示高出 20 萬元的所得差距,就是那 10 %死亡率的補償,所以一年 200 萬元的所得差距就是 100 %死亡率的補償,也就是生命的價值,最後再乘上可以工作的時間,假設是 30 年,所以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就是 6000 萬元。當然這之間會涉及到折現的問題。

第二種生命價值的評估方式是「身亡者產出損失法」,也就是如果某人不幸身亡,他原本可以為社會帶來的所得或產出貢獻就是一種損失,假設某人每年的所得是 150 萬元,乘上這個人的存活機率,就是每年的預期所得,也假設這個人可以工作 30 年,則 30 年、每年 150 萬元的所得,再將其折現,就是這個人生命的價值。這種方法很符合漢書司馬遷傳裡的一句話:「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就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

以上兩種方式都比較屬於理論層面,最後一種方式就是以「保險給付的賠償金」來評估生命的價值,這是實務上常使用的,概念應該很好理解,我們就不多做解釋。

所以,這一次我們從兩部電影的內容,介紹了如何衡量公共計畫中成本效益分析的無形效益的其中一種,也就是「生命的價值」,以及可以評估生命價值的方法;順帶一題講點輕鬆的,張政老師其實蠻喜歡看電影,也常常從電影中看到一些經濟概念,以往都是從經濟觀念去連結電影,從這一期呢有一個新的想法想要從電影出發,從各個電影中去介紹經濟觀點,個人認為這個想法還蠻有趣的,讓我們期待看看日後是否能另闢一種新的主題模式,從電影看經濟。好的,以上是這一次的全部內容,張政說經濟我們下一次見!

延伸學習
關鍵詞
成本效益分析、無形效益、生命的價值
刊名
張政說經濟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