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張政說經濟的時間,這是我們農曆新年後的第一次專欄,那我們就來聊聊農曆新年時候發生的事情。過農曆年台股照常休市,可是外國市場卻依然運作,而且那幾天各國股票指數的波動還蠻大的,其實不光是農曆新年期間,整個 2 月份金融市場的可以說是相當不平靜。就以 2 月 6 日為例,全球股市受到美國股市的影響,出現劇烈地下跌,當然台灣也無法倖免於難,所以同學們應該都可以看到這幾天有新聞,都在檢討當天金融市場的些制度措施是否適當的相關內容。
好的,前面鋪陳了一段話,就是想引出今天要說的主題,張政老師想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一般商品市場的價格相對如此穩定,而金融市場內的商品價格波動卻這麼的大呢?
想想看,你三年前在便利商店買的飲料價格,或許到了今天價格依舊不變,即使是蔬菜這種價格波動比較大的商品,價格也是在一個可以預期或接受的範圍內變動。當然,我國政府對於物價的穩定一直有很大的貢獻(或者有人認為這是操控),這部分我們未來會找一期來討論,今天在這裡就不展開。
但是,反觀金融、資本、貨幣市場,例如某一家公司的股票,不要說三年前的價格跟今天的價格相比,光是昨天跟今天股價差距就可以很大,甚至一天之內就有著巨幅的變動。同樣的,像是貴金屬的黃金價格、原物料價格或是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都有類似的特性:那就是價格變動的幅度都比一般商品市場的價格變動大的多!
那問題來了,同樣是「市場」為什麼你買的飲料、你買的便當價格不會天天在變
,或者變動幅度非常小;但是金融市場的商品變動幅度卻如此之大呢?
要解釋這個差異的理論與說法有很多,例如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會跟景氣循環相關,所以景氣的盛衰起伏就牽動著的金融市場價格變動,這個說法絕對正確,也都可以在教科書上看到,但這樣的觀點比較適合放在較長的時間區間來解釋,就像我們都知道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到今年 2018 年,十年之間由於景氣復甦使得各國的金融市場表現都創了新高,台灣股市也締造最長的「萬點」期間。但是,這個解釋放在短時間內就不適合了,因為短時間內景氣的影響就沒有這麼重要。
另外一種解釋是,金融市場資訊傳遞的速度相當的快、也很敏感,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立即的反應在金融商品的價格上,所以價格反應才會如此之快、變化之大,這個觀點也是絕對正確,也是我們普遍對於金融市場的認知。至於其他的解釋張政老師就不一一陳述了。
不過今天我想提出一個比較特別的看法提供各位參考,之所以金融商品價格變動比一般商品價格變動來的劇烈,原因在於「市場供需的變化」,這個乍聽有點廢話,但我要說明的是這兩種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組成的方式是不同的!
一般商品市場供給跟需求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你是買飲料的消費者,而且你一直都是消費者,你不會有一天突然變成飲料的供給者;同理,賣飲料的廠商,大概都是那幾家,雖然之間有一些加入或淘汰但變化不大,所以供給跟需求都是穩定的,因此價格就會是穩定的。
相反的,金融市場中除了初次發行的公司之外,在次級市場中的投資者,他們目標都是相同的,都是想要獲利,買低賣高可以說是基本的原則。所以每個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他都有雙重身份,他今天可能是買方,明天就變成賣方,這個身份可以隨時切換,所以當投資者多數成為買方時,需求增加,金融商品價格就上升;反之,當大家對未來不看好,紛紛出售想要金融商品成為賣方時,供給就增加,此時商品價格就下降。也就是這一種身份的快速變換,對供給跟需求產生的影響,就可以說明金融市場價格為何變化如此之大。
我們總結一下,一般商品市場的供需可說是「兩群人」,一群穩定的需求、另一群是穩定的供給,所以當供需均衡時市場的價格就相對穩定;而金融商品市場的供需可說是「同一群人」,他們的目標相同都是為了獲利,所以他們的身份隨時在需求與供給之間切換,造成需求與供給在短時間內就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因此金融市場的均衡價格就會出現時時刻刻在變動的情況。以上就是張政老師提出的觀點,你是否同意呢?如果有任何想法或是意見,都歡迎你留言給我。
好的,這就是一期的所有內容,張政說經濟我們下次見。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