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張政說經濟 歷期第1期:我國消費的一窩蜂現象【個體經濟-消費者理論】,搞懂經濟大小事
篇名
第1期:我國消費的一窩蜂現象【個體經濟-消費者理論】,搞懂經濟大小事
作者
張家瑋
說明
發佈時間:20160506

(前言)

我國的商品消費市場,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一窩蜂的消費習性,也就是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商品(大多是食物)會在一夕爆紅,成為媒體與大眾議熱的話題,而這樣的風潮會往往來勢洶洶卻也消退急速,彷彿夜空中一發璀璨的煙火,瞬間抓住所有人的目光,發出讚嘆,下一秒就消逝無蹤;例如:猶記得兩年前的雷神巧克力的超級風潮,讓許多國人為了搶先品嚐到這個巧克力,而直接飛往日本掃貨,但漸漸的這樣的威風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後起之秀是「能多益隨手杯」,其實就是榛果可可醬搭配餅乾的隨手杯,確實張政老師也是這次一窩蜂現象的一份子(呵!),也跑去買了一份來試試,到底有多好吃呢?

細數過去台灣一窩蜂的流行有過保齡球、葡式蛋塔、日式小火鍋、甜甜圈(過去日式、現在的美式)、芋圓、知名黃金比例飲料,好像大家不去排一下隊湊一下熱鬧就更不上流行了,隊伍排的越長、商品卻是缺貨,似乎就更激起大家的好奇心,那麼在品嚐之餘,大家可能想問,如何用簡單的經濟理論來解釋台灣這麼強烈的一窩蜂現象呢?

我們可以簡單的市場需求與供給模型來回答這個問題,從兩個面向來解釋,第一是「消費的網路外部性」,第二是「一窩蜂消費供需的變化過程」

一、消費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當某一財貨的消費人數增加時,會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效用或需求曲線,可分為:「隨波逐流效果」和「與眾不同效果」,這兩個效果的翻譯很容易從字面上了解,前者就是一種從眾的消費行為;而後者則是一種標新立異的心態,而一窩蜂消費行為,就可以由隨波逐流效果來解釋,以下我們用較為嚴謹的方式說明一下該效果。

正向網路外部性或「隨波逐流效果」(bandwagon effect):表示隨著財貨的消費人數增加,會使其他消費者增加利益(或認同)而增加消費,個別消費者需求曲線會隨人數增加而「右移」,綜合價格效果與隨波逐流效果,將使場需求線變得更為平緩。

圖形: 

  1. 倘若一開始只有N1的人數(假設300人)對巧克力有需求D(N1),有當價格由P0下降至P1時,個別消費者購買的數量會從Q0增加至Q1。
  2. 但與此同時,降價將使越多人願意買巧克力,則人數增加為N2(假設600人),這更刺激了個別消費者的需求,故其需求線右移至D(N2),購買的數量會從Q1增加至Q2。
  3. 綜合兩者的效果,降價造成的影響為Q0增加至Q2,我們就可以畫出叫平緩的需求線D(粗線),其中為總效果、為價格效果、為隨波逐流效果。

二、市場需求與供給變化的過程中特別是消費者的瞬息萬變!
(1)初期–爆紅階段:透過媒體宣傳,消費者需求急速擴張,相較供給尚未反映,造成商品價格與數量增加。

(2)中期-廠商投入: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廠商紛紛投入供給(網拍、加盟、相似品牌等方式),供給開始增加,但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供給仍持續增加。


(3)末期-消費者喜新厭舊:在熱潮退去,消費者的嚐鮮感普遍被滿足後,需求急速衰退(並非民生必需品),造成在先前的價格下出現超額供給,價格持續下降,數量也同時減少。

(4)穩定狀態-該商品市場回歸正常:當需求衰退、且供給也意識到熱潮不在,廠商紛紛退出市場,市場只維持著一般性的需求與正常的供給。

(5)結果:台灣特定商品的一窩蜂現象,通常會經歷過上述a→b→c→d四個均衡的過程,目前當紅的巧克力,目前在第一階段,可以預期的也會經歷過另外三個階段,再回到正常與穩定的均衡。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由經濟中兩個方面來說明,我國極為常見的一窩蜂現象,而這樣的消費現象,也成為一種慣性,廠商似乎也習慣這種把握瞬間的獲利機會,見好就收,直到下一波的風潮來臨,而國人消費的好奇心與從眾的心理也似乎一直都存在,可想而知,未來這樣的現象仍然會屢見不鮮,無怪乎曾經看過德國網友將同樣是新店家開幕,台灣與德國消費者的不同反應,畫成漫畫比較,也算是很地道的台灣特色!


最後,期待下次與大家見面!謝謝大家的閱讀!


延伸學習
關鍵詞
消費市場、消費的網路外部性、消費者、隨波逐流效果、消費外部性、市場供需
刊名
張政說經濟
出版單位
高上公職網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