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1」(People’s democracy)一詞出現於第二次大戰後施行蘇維埃模式的共產政體中,其源於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馬克思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傾向於敵視自由主義式民主(自由民主),但卻認同自由民主所蘊含的平等理想。因此,人民民主特別標榜透過由財富的共同所有權所產生的社會平等目標,而社會平等的追求則與社會主義式民主(社會民主)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馬克思(Karl Marx)深信,瓦解資本主義才能促成真正民主的來臨。按照其辯證式歷史唯物論所建構的歷史觀,在歷經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後,共產社會來臨時民主才會落實。在共產社會中,布爾喬亞式民主將被無產階級(proletarian)民主取代,從而帶來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直接民主。對於馬克思來說,最能體現這種直接民主的或當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 Paris Commune ),雖然巴黎公社僅是一個短暫的實驗(1871年3月18日到同年5月28日)。
實際著手實踐人民民主的國家可窺見於廿世紀出現的共產政權,但這是俄國人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的理念。俄國革命領導人列寧在1917年提出「所有權力歸屬於蘇維埃」(亦即由工人、軍人等所組成的議會)的口號,保存了巴黎公社的精神。但之後蘇維埃的實際權力卻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布爾什維克黨(之後更名為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所掌握,這就使得原先的人民民主轉換成「列寧式民主」(Leninist democracy),並成為共產政權意識型態馬列主義的核心特徵之一。但列寧式民主也未獲得馬克思主義陣營的一致支持,例如原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之後參與創立德國共產黨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即強烈批判列寧主義。盧森堡的觀點亦被稱為盧森堡主義(Luxemburgism),自詡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目前德國左翼黨(The Left)的智庫名稱即命名為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德語:Rosa-Luxemburg-Stiftung,縮寫為RLS)。
人民民主在意識型態光譜上體現了左派的民主觀,而與右派的自由主義民主形成強烈的對照。因此,吾人是否能超越意識型態的桎梏,創建出「普世式民主」呢?對此,目前主要有兩個脈絡的思考:首先是由英國學者D. Held所提出的「全球議會」(global parliament)構想,讓「民族國家的強制力能夠越來越多的轉移至區域或全球體制」,這是一種由上而下普世性民主的建構;另一種思維則強調「由下而上的全球化建構」(globalization from below),將希望寄託於非政府組織(NGOs),透過跨國社會運動等逐步將公共監督與課責等要素帶入全球體系中。
但普世式民主也不容樂觀。首先,主要強權國家很可能會阻止普世式民主的發展,這是因為普世式民主強調平等,這將引發重新分配既有的權力結構;其次,由追求平等所引發更深層次的問題則在於「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的難題,一個全球民主政府是否有能力彌平各種的「落差」(gap)也並非毫無疑義;第三、非政府組織的民主資格也容易遭質疑,這是因為這些非政府組織領導者的產生來自於其積極的行動奉獻而取得的政治影響力,但他們確實並非經由民主程序所產生,吾人甚難判斷當這些非政府組織領導者與普羅大眾觀點相左時究竟孰是孰非。
1英國政治學者 A. Heywood在其廣被學界使用的政治學教科書Politics的第三、四版中,對於民主類型都區分成四類:古典式民主、保護式民主、發展式民主和人民民主,但在第五版中,其在人民民主的小標題後又添增「社會主義式民主」,查其內文此處的社會主義式民主(社會民主)也是相對於自由主義式民主(自由民主),但其論述重點卻是在探討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故此處沿用A. Heywood早期觀點使用「人民民主」一詞。必須另外留意的是,D. Held在其Models of Democracy一書的章名中則逕稱「直接民主」。相關考題:114年高考三級政治學第二題:保護式民主、114年國安局特考三等政治學第一題:發展式民主
搭配教材章節:蘇世岳編《政治學(概要)》,台北:高點,2024年,第4章。
延伸閱讀文獻:David Held原著、李少軍等譯《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1995年,第四章;Andrew Heywood原著、盛盈仙等譯《政治學》,台北:雙葉,2021年,第四章。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政治學、兩岸關係
- 考試用書:政治學(概要)、兩岸關係、政治學概要測驗題完全制霸、政治學(概要)申論題完全制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