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公職時政動態區 歷期 政黨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時政入試新觀念)
篇名
政黨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時政入試新觀念)
說明
發佈時間:20240607

「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是投票行為研究中的社會心理學途徑(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所提出最為重要的一個影響選民投票的因素。1960年代由Angus Campbell,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所著之《美國選民》(The American Voter),除了強調選民的社會特定外,更進一步強調選民的心理因素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尤其是選民對於政黨的態度,即所謂的政黨認同,是影響選民投票決定最為重要且穩定的因素。該書最為知名的討論係Campbell等人提出的「漏斗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該模型中以時間為橫軸,羅列出每個時期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最終他們發現選民「社會背景」對投票行為的解釋較佳,而社會背景影響到選民政黨認同的形成。政黨認同不僅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甚至影響選民的議題立場和候選人評價(Converse,2006;Niemi, Weisberg & Kimball,2011)。在模型當中,社會結構因素、候選人因素,甚至是選舉過程中的各項事件,只能視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短期或次要因素,真正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因素則是選民的政黨認同。政黨認同提供選民取得資訊與評估選舉資訊的依據,透過此一認同態度在選舉中評價政黨與候選人,且此一態度也會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成為個人穩定的態度。

政黨認同說明的是選民對一個政黨的長期心理依附(psychological attachment),以直接影響力而言,選民能據以作出投票決定;以間接影響力而言,政黨認同猶如選民帶上有色濾鏡,所有客觀人事物都被政黨認同所染色,不同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對相同客觀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評價(方彥鈞,2021)。因此,政黨認同長期以來被視為一個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雖其解釋力並非於每場選舉中皆具有重要性。惟政黨認同的形成、穩固及變遷遂成為政治學者研究的主題,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以來持續調查我國國民的政黨認同變遷並繪製成圖供國民知悉,該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布圖不僅顯示出國民的政黨認同變化,更顯示出政黨的強勢與弱勢時期,甚至是近代民主化後政黨的興衰,亦即政黨解組(partisan dealignment)與重組(party realignment),惟理解該圖時必須注意,研究並未將選民政黨認同強度列入計算。

至於政黨認同對選民在選舉中的投票行為影響,國內學者已有豐富的研究。例如包正豪(2009)研究2000年至2008年總統選舉中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他的研究發現,在三次選舉當中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有顯著影響性,換言之,某黨政黨認同的選民即為該黨的鐵票。張傳賢(2012)則是研究2010年五個直轄市選舉,政黨認同與負面競選的資訊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結果仍發現政黨認同是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反之,負面競選的資訊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效果有限,若以政治心理學的動機推論此一結果,可得知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質疑和反駁支持對象的負面資訊,另一方面蒐集對手的負面資訊;中立選民則是不依靠政黨認同為資訊篩檢,但他們不輕易相信任一方的訊息。類似的研究結果亦可見於國外學者的研究,Bartels(2002)的研究顯示,民主黨支持者和共和黨支持者對於失業率、通貨膨脹及預算赤字的客觀經濟事實有著天差地遠的認知。Healy & Malhotra(2013)使用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Studies(NES)1980至2010年的資料,分析民主黨支持者及共和黨支持者對於國家整體經濟的看法,發現政黨認同偏差使選民對於經濟好壞的看法相去甚遠,政黨認同改變選民對於經濟好壞的認知。

綜上所述,政黨認同不僅是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且影響選民對於各種認知的判斷,例如對於政府施政的評價會因為政黨認同而產生不同的差異,又或是選民因為政黨認同而輕易接受某種來源的資訊且堅決抵抗另一來源的資訊,這些皆屬於政黨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換言之,政黨認同不僅直接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亦可能影響選民對於資訊的判斷與評價,而這些判斷與評價再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不論是前者和後者,重要的影響因素皆為政黨認同。

    參考資料:
  1. Bartels, Larry M. (2002). Beyond the running tally: partisan bias in political perceptions. Political Behaviors, 24(2), 117-150.
  2. Campbell, Angus, Converse, Philip E., Miller, Warren E., & Strokes, Donald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Wiley.
  3. Converse, Philip E. (2006).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 in Mass Public (1964). Critical Review, 18(1-3), 1-74.
  4. Healy, Andrew J. & Malhotra, Neil. (2013). Retrospective voting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6, 285-306.
  5. Niemi, Richard G., Weisberg, Hebert F., & Kimball, David C. (2011).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5th ed). Washington: CQ Press.
  6. 方彥鈞(2023)。地方政府與政治含地方自治概要重點整理。高點。
    -------(2021)。高雄市民罷免韓國瑜之投票意向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
  7.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8. 包正豪(2009)。政黨認同這等於政黨鐵票?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抉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67-89。

    相關試題:
  1. 110委升薦考試政治學第四題
關鍵詞
投票行為、漏斗因果模型、政黨認同
刊名
公職時政動態區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