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部門的生態已出現相當改變,傳統的「依法行政」固然重要,但如何透過包裝和行銷,讓更多的民眾瞭解與接受,更是目前公務人員所要面對的課題,不論是「文青式語言」或是「網紅與小編」,都是目前公部門常用的行銷方式。
何謂政策行銷?
政策行銷在行政學的範疇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綜合國內外學者的定義,所謂政策行銷,是指政府部門的機關與人員,針對社會公民或利害關係人團體進行價值交換,及滿足需求的過程,重點在於促成前述公民或利害關係人對公共政策的認識,並讓研議中或已獲形成之公共政策產生共識或共鳴的動態性過程。
而政策行銷的成功與否,重點在於是否達成「交換關係」,政府的目標是在各個政策領域內實現社會效果(social effects),這必須要公民的協力完成,而公民會依據政府制訂的相關規則獲得公共服務,以達成個人目標,讓兩者透過這個交換關係完成政策行銷。
政策行銷觀念的擴大
然而政策行銷的概念在政府或政策過程中的擴大使用,則是肇因於198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所強調的「績效導向」、「顧客導向」、「企業型政府」等種種師法企業組織的理論與管理方式,亦有學者認為,公共管理結合行銷管理的理念與手段,可包括以下四個核心概念1:
公益為本的社會行銷
政策行銷的目的是推動社會行銷功能,滿足社會公益價值,填補政策執行之不足,故公部門應善用商業行銷的理念與模式,促進公共利益的發展。
顧客導向的革新動力
不論公私部門,顧客導向都是不變的真理,而在公部門,對顧客需求的關注,更代表對於外在環境變化的回應,其核心理念是將工作視為一種服務的提供,對顧客負責,這也是當代文官價值中重要的「政治回應觀」。
觀念與價值的交換
誠如前述,行銷就是一種彼此交換以滿足各自所需的一個過程,但公部門因涉及公共利益與法律規範,易形成有限的交換關係,故政府可透過包括市場自由化、便利化、補貼方式、使民眾更有保障的措施,來遂行目的。
服務導向的6P
傳統行銷理論重視4P的重要,分別是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推廣(promotion),而學者Titman則針對公部門加入計劃(plan)與人(people),強調產品與服務的全方位方案,以及市場區隔的不同顧客特質及組織文化對行銷的影響。
政策行銷在我國公部門的實務運作
目前政策行銷在我國公部門的實踐,依據筆者觀察,有從傳統4P模式轉化為以顧客導向的4C模式,包括顧客效益(customer benefits)、顧客成本(customer cost)、便利性(convenience for the buyer)及溝通(communication),換言之,各機關在政策行銷上,更多從機關的角度,轉為受眾者的角度,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文創模式
在政策行銷上,交換效用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國吹起的一股文創風,讓許多機關紛紛將政策透過文創方式來行銷,包括製作各種文創商品、書籍,或是和各種廠商聯名...等,相當程度的達到吸引眼球與製造話題的功用。
(2)新媒體模式
嚴格來說,新媒體模式是一種文創模式的延伸或是管道,進入5G時代,網路的影響力極大,各機關幾乎都利用這個管道,開設自己的臉書或Youtube頻道,利用新媒體結合文創商品的推廣,或是不斷在新媒體露出機關最新動態,用訊息的即使性與趣味性,達到行銷的效果。
(3)活動模式
除了網路行銷外,傳統辦理各類型活動的方式仍不可少,透過與民眾第一線的接觸,將機關重要政策傳播出去,更具有直接效應,也可觸及一些非網路族群。甚至部分機關首長也會扮演活動主角與民互動,一方面宣傳政策,一方面提升個人支持度與好感度。
政策行銷的本質是讓政策與機關能更被民眾接受,進而提升整體施政滿意度,目前我國各機關雖然陸續搭上這股風潮,但仍應思考「公共政策」的本質為何?這些行銷手段有沒有真切的讓民眾了解政策核心?抑或只是像煙火的曇花一現?目前青年人進入公部門後,可發揮的空間雖越來越多,但仍應深刻了解機關職掌與政策內涵,才能真正把吾人肯認的公共利益價值傳遞給民眾。
1林博文,公共部門運用行銷觀念之研究:行銷概念的擴大化與轉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8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