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學X檔案 歷期心智化理論與治療簡介 - 心理學X檔案
篇名
心智化理論與治療簡介 - 心理學X檔案
作者
黃以迦
說明
發佈時間:20231002

歷史
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 James在其《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深入討論了自我這一主題,這被視為心理學上對「心智化」最初探索。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Hall首次在心理學領域提出「mentalizing」概念。1969年,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依據在臨床上對嬰幼兒的觀察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依戀理論,奠定了心智化的理論基礎。1989年,英國心理學教授Frith等指出自閉症源於「讀心術」(mind reading)能力的缺陷。自閉症兒童難以主動思考和報告想法等,因此會導致人際關係、交流與想像方面的一些障礙。1989年,Peter Fonagy 和 Anthony Bateman 在綜合了依戀關係、後設認知和心理理論等研究成人對於心理狀態的普遍性,尤其是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注意。並通過對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觀察,最終正式提出心智化理論。

以心智化理論為基礎的心智化治療(Mentalizing-based therapy, MBT)是一種心理治療,專注於提高「心智化」的能力。即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情感、信仰、渴望和意圖。MBT從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系統和社會生態治療中吸取了元素。

MBT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心智化並學習情緒調節。MBT從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系統和社會生態治療中吸取了元素。MBT治療師試圖與個案建立安全的治療依附關係,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個案探索個人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以發展他們的心智化能力

心智化取向治療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治療,旨在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但也可用於治療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心智化的能力與過程
心智化作為維持心理功能正常運行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呈現出個體性和差異性。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超出和低於正常的心智化水準,我們稱之為過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損。

過度心智化就是心智化的程度超出常人太多。比如社交恐懼症在人群中的過度警覺;心智化缺損會以三種形式表現:個體無法進行心智化,個體可以以一種缺陷或扭曲的方式進行心智化,以及個體可能錯誤地使用心智化(控制、剝削或折磨他人)。

心智化的歷程十分複雜,涵蓋了心理活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簡要概括為以下五個層面:
  1. 心理狀態:需求、欲望、感受、思維、幻覺等。
  2. 表徵水準:更為外顯(口語敘述)與更為內隱(直覺感受)。
  3. 客體:自我與他人。
  4. 時間框架:過去、現在或是將來。
  5. 範圍:更為狹窄,指當前的心理狀態與更為廣泛,指自傳式情境。其中,內隱心智化指的是個體無意識的、自動的、或程式化的去想像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外顯心智化則涉及有意地練習和有意識的使用。

技巧簡介
以下是 MBT 中使用的一些技巧:
  1. 探索個案的心理狀態:治療師鼓勵個案探索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並識別他人的心理狀態。
  2. 識別和標記情感:治療師幫助個案識別和標記他們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3. 認可和同理:治療師認可/肯定個案的情感並同理他們的經歷。
  4. 澄清客戶情感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治療師幫助個案理解他們的情感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
  5. 在探索情感時挑戰個案的觀點:治療師在探索個案的情感時挑戰個案的假設和信念。
延伸學習
關鍵詞
心智化、MBT
刊名
心理學X檔案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手機: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