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 年代,美國總體經濟學家Arthur Okun發表了「痛苦指數 (Misery index) 」。其公式為:
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率 + 失業率
表示一般大眾對於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當程度的不愉快。這項指數是一種總體經濟指標,以技術性分析的方式量化居民對當地生活品質不滿意的程度,藉此來衡量一國人民所面對的經濟情勢。痛苦指數所採用的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作為計算基準,是因為通貨膨脹會削減了民眾的消費能力,而失業率提高則會因失去工作賺錢的機會,剝奪個人的消費能力,因此當痛苦指數愈高,代表人民對經濟現況愈令人失望。
將痛苦指數真正發揚光大的人是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雷根在 1980 年以七十歲高齡角逐總統大位時,不斷在競選演說中一再詢問民眾:「Are you better off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你們的生活是否比四年前過得更好?)」。並且,雷根在競選時還利用痛苦指數將民眾的苦悶、失望化成了數字,讓那時身為執政黨的美國總統卡特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1980 年美國通膨率 13.5%,失業率 7.1%,表示痛苦指數高達 20.6%,而一般痛苦指數的判定標準為,當指數超過20%,表示該國經濟處在悲慘狀態。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際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在分析的95個國家中,我國排行第89名,痛苦指數相當低,至於全球最痛苦的國家,仍由委內瑞拉連續4年位居榜首。
綜合外媒報導,依據各國失業率及通膨指數等綜合數據,公式化計算而得的國際痛苦指數顯示,2018年最不痛苦的國家為泰國,不過泰國計算失業率的方式比較特別,泰國2017 年非正式部門占整體勞動人口近6成,街頭攤販、計程車司機,以及一些在灰色地帶的工作者,都算是有工作。此外,泰國有超過4成從事農業,如果兒子失業了,回家鄉幫忙耕田幾天,就會被算成就業人口。
台灣排行倒數第89名,痛苦指數相對較低(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感呢?),至於最痛苦的國家仍為政治經濟瀕臨崩盤,在2018年通貨膨脹率高達1864%的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
但是經濟學家大多認為「痛苦指數」這個指標並不嚴謹,因為溫和的物價上漲有助於激勵企業與投資擴張,帶動整體經濟繁榮成長,而通貨緊縮如果陷入惡性循環對經濟負面衝擊遠勝於物價上漲。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2008年發生國際金融海嘯,而在2009年消費者物價由2008年的上漲 3.5%轉跌 0.9%,失業率由 4.1%增至 5.9%,使得痛苦指數從 7.7%降至 5.0%,趨勢明顯與該年的經濟成長率-1.6%相背。可見痛苦指數這指標,有時會有可能誤導對經濟情勢的研判,應該更小心謹慎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