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科技新報(Technews)」報導內容,CNN Money 根據個人理財內容網的調查指出,美國有4,400萬成年人有兼職收入,其中26%是18~26歲的年輕人。86%的人每個月都有兼職收入進帳,其中36%的人一個月可以多賺500美元以上。愈年輕的愈有可能從事兼職,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收入較低,而且他們知道如何利用零工經濟,將行動手機變成賺錢工具。這些兼職工作包括在網路上賣東西、兼職做設計接案,或是幫朋友寫應用程式,或是加入共享經濟的一員等等。但是調查也發現,超過半數的人都把這筆額外的收入都花光光,而不是存起來或是拿去投資。
在台灣低薪的經濟結構下,職場環境或是工作待遇都與年輕人的理想情況有非常大的落差,這也造成台灣的年輕人與美國的年輕人一樣,在下班後加入了打零工的行列,正職與兼職工作並行,甚至有些人將兼職取代了正職,用打游擊方式生存在就業市場,年輕人整天馬不停蹄的工作,整個社會兼職人數大幅增加。兼職的工作除了傳統的在便利商店當計時人員、在路上發放傳單、餐廳當服務生等等之外,近幾年透過科技進步,共享經濟的崛起,新型態的打工機會也逐漸興起,例如Uber、Airbnb等等。開車出去載人順便讓自己兜兜風,或是動手收拾一下像倉庫的客房出租給別人,就是個賺取額外收入的方法,有一部分的人甚至就乾脆放棄原本傳統的工作,而以這種新型態的工作模式賺取所需的生活費。
2015年7月蝦皮拍賣才進軍台灣,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會員突破300萬人,蝦皮主打用手機APP讓賣東西變得更加簡單,這與傳統的Yahoo、露天主攻實體店鋪e化的路線完全不同,這種新型態的拍賣方式,不到一年就快速逼近這些傳統拍賣的平台多年累積的會員人數。另外,在台灣已經很火紅的Uber每個月的業績都至少成長25%至35%,加入Uber的司機已經接近全台灣計程車總量的11%。至於Airbnb平台上提供台灣的房間數,已達到全台灣整體房間數(包含民宿以及旅館)的8%,並且還有許多以物流、生鮮電商切入的新平台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根據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之下,企業招聘有時間彈性的約聘人員與短期工的狀況越來越多,目前美國與歐洲就有高達1.62億人口從事「自由職業」,這大約佔勞動人口20%至30%,這也可以說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時代正式到來。所謂「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名詞,在1920年代就出現過,那時是指一般藍領階層雜工,到了現代則是引申為人們在自由且零碎的時間,利用互聯網、APP等在網路上簽訂合約提供服務賺錢,且比較不受到時間、地點以及雇主限制。
科技的運用與新型態的工作發展相輔相成,例如互聯網進步讓人提供服務的人與消費者連結變得更加容易,交易模式也較偏向個人對個人,而不是傳統的交易模式,如大企業對個別的消費者。企業提供一個交易的平台,讓個人透過此平台提供服務成為供給者,並且建立一個回饋的評價機制來控制整體的品質。而企業主要是藉由提供平台來獲利,這與傳統的買賣或服務業是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獲利是有非常明顯的不同。
麥肯錫(McKinsey)的調查報告認為像這樣自由工作者的勞動力在未來將會持續增加,指出「工業革命將大部分的勞動力從自僱轉移到結構化的工作崗位,而數位革命可能會把這個既定的方向帶領到相反的方向」。但是在這新型態的零工經濟下,「勞雇關係」是較有爭議的部分之一,它不像傳統工作型態裡勞雇關係相當明確,勞健保、薪資規定等在合約當中都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比較不會有定義模糊不清且難以規範的部分。然而,雖然零工經濟的勞方與企業是有關聯,但是卻無法明確的定義雇主與勞工的關係,這樣的情況各有其利弊,有利的部分在於資方的負擔變輕,可以節省較多成本,而勞方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但是缺點在於沒有傳統工作的福利保障。
零工經濟除了在勞工保障上有爭議之外,消費者權益保障以及企業逃漏稅的問題也是相當值得關注,而這些問題是必須由政府與企業協商討論,透過政府的政策以及企業的規定加以改善。雖然零工經濟存在一些缺點,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未來的新趨勢,再加上經濟衰退和就業市場的惡化,零工經濟的成長趨勢將會更加驚人。
1. 科技新報『生活開銷太大,美國4,400萬人參與零工經濟』
2. McKinsey Study: Gig-Economy Workforce Is Bigger Than Official Data Shows in U.S., Europe
1. 「零工經濟學」的概念與下列何者最為相近?
( A )共享經濟學
( B )安倍經濟學
( C )川普經濟學
( D )雷根經濟學
( 設計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