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民眾參與政策規劃可視為民主政治提升公共政策品質與反映民眾需求的作法,卻也可能遭致困難,請論述民眾參與政策規劃的優、缺點。
【113年地方特考三等公共政策第二題】
- 解析
-
本題是政治學、公共政策考題中的常客,雖然題目將政策規劃與公民參與放在一起,但同學作答上可以直接用公民參與的內容作答即可。
- 難度
- ★★★☆☆
- 考點命中
- 高凱(2025)。公共政策。高點文化。頁9-59~9-60。
- 正解
-
- 前言段,先說明民眾參與的意涵。
- 內容段,同學在公共政策和政治學的都會唸到公民參與,所以同學可以從這兩個學科做一個綜合性的回答。
- 結語段,說明公民參與是當代民主化的趨勢。
- 參考詳解
- 民眾參與 (citizen participation)係行政事務的主導不再限於傳統行政機關,而是擴及一般民眾、人民團體,而隨民主化的浪潮,政府也需重視公民在政策規劃中的地位。以下就題幹所述加以說明。
- (一)民眾參與政策規劃的優點:
- 決策較為順利:
公民參與可以促進分權化,避免決策權集中,使決策過程較為順利。 - 徵詢意見之功能:
可以透過公民參與徵詢民眾對政策之意見,例如公聽會等。 - 化解對立:
公民參與可以解決政府與民間之對立,使政策制定免於敵對之困擾。 - 重整社會結構:
公民參與可以消除政府與民間之隔閡,使民主理念、政治自由具體化。 - 權力再分配:
公民參與可以將弱勢群體、個人納入決策過程中,確保民眾與政府互動之過程中,取得平等的權力資源。 - 人類本性的自我實現:
基於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結果顯示,人類較滿足民主控制的團體生活,參與自身的社會事務,可以瞭解自身承擔之社會責任。
- 決策較為順利:
- (二)民眾參與政策規劃的缺點:
- 公民參與和資訊公開的衝突問題:
公民參與政策運作過程必須瞭解政策相關資訊,若政府任何事物都資訊公開,有時會危及國家利益,例如國防、外交事務。 - 公民團體的代表性與合法性問題:
公民團體透過許多手段表達其訴求,但有時其僅代表一小部分民意,或藉少數弱勢團體等之利益,以增加其談判籌碼。政府機關必須瞭解公民團體代表性的問題,以達到公平正義的效果。 - 成本利益分析與公民參與問題:
政府機關資源有限,在制定政策時,須從成本利益觀點考量預算問題,但公民團體關心的是公平、合理分配正義的重要性。 - 公民團體的參與策略及型態問題:
公民團體為吸引民眾支持、媒體曝光率,會以誇大、非法的方式突顯訴求,通常會使用抗爭、大遊行的方式影響政府決策正當性。 - 行政人員抗拒公民參與的問題:
許多行政人員在官僚制度的運作下,態度趨向保守,通常排斥公民參與。 - 公民參與和專業知識衝突的問題:
公共政策的決策以專業知識為主要依據,但擁有專業知識的是政府機關技術官僚和專家學者,因此容易產生民意與專業知識的衝突。 - 公民參與和行政績效矛盾的問題:
公共政策最終結果重視行政績效,但追求績效的過程往往會忽略公民參與。在制定、執行政策的過程中,鼓勵公民參與,增加許多無形或有形的成本,降低行政績效。
- 公民參與和資訊公開的衝突問題:
- 綜合以上論述,民眾參與政策規劃對於政府施政而言會帶來一定的效益及問題,但隨公私協力、新公共服務等當代民主化理論之發展,公民參與是一個必然趨勢。
- (字數:965)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