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請以公部門為中心,運用「組織文化」的概念來分析「跨部門治理」的挑戰及其緩解之道。
【114年高考三級行政學第二題】
- 解析
-
組織文化與跨域治理的基本概念同學基本上都了解,但本題須從組織文化的角度分析部門跨域合作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學可以利用雪恩組織文化的三個層次去分析遇到的困難,再用跨域治理的推動方式來說明緩解之道。
- 難度
- ★★★☆☆
- 考點命中
- 高凱(2025)。行政學(概要)重點整理。高點文化。頁3-5、6-53~6-54。
- 正解
-
- 前言段,先說明跨部門治理的重要性。
- 內容段,先針對組織文化、跨部門治理加以說明,第二段從雪恩的組織文化的三個層次分析跨部門治理的困境,第三段再從跨域治理的推動方式說明解決方法。
- 結語段,說明跨部門治理推動過程中會受到部門組織文化影響。
- 參考詳解
- 隨當代公共事務之複雜化,許多事務已非單一部門可以獨自解決,因此需要透過跨部門治理,但在此過程中,受到各部門組織文化的影響,亦會影響合作成效。以下就題幹所述加以說明。
- (一)組織文化之意涵:
組織文化係組織透過符號、儀式等散佈方式,將組織所具有的基本假定,傳遞給組織成員,使成員將其視為習焉不察、理所當然的信念,使組織的價值信念在潛意識的運作狀態下被實踐。藉由此種過程,使組織達到內部整合、外部適應的效果。依據雪恩(Edgar Schein)之觀點,將組織文化的層次分為下列三種層次:- 器物(artifacts):
組織將其價值付諸於外的表現方式,屬於外顯,一般人用肉眼即可看見。例如制服、法規、產品、徽章。 - 價值層(values):
組織所偏好的事物、主張、觀點。例如組織目標、組織策略。 - 基本假定:(underlying assumptions):
組織對於周遭人、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習焉不察的潛藏信念,基本假定是組織文化的價值來源。
- 器物(artifacts):
- (二)跨部門治理之意涵:
係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部門、團體、行政區域,彼此之間業務、功能、疆域連接,而逐漸模糊、重疊,透過協力(collaboration)、社區參與(community involvement)、公私合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契約(compact)等方式共同處理問題。例如台北捷運之推動,涉及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中央政府間之合作。 - (三)從組織文化分析跨部門治理之挑戰:
在跨部門治理過程中,因為參與者的增加,在協調、合作上會產生許多問題。以下從組織文化之角度加以分析:- 器物層:
各部門所涉及之行政法規、行政慣例不同,加上公務人員受到依法行政之影響,且涉及跨域之事務對人民權利影響甚大,擔心若合作失敗、績效不佳所帶來的課責問題。 - 價值層:
各部門因專業分工的關係,在行政目標上產生不一致的狀況,因此本位主義容易產生,在合作過程中受到限制,因而導致推動跨域治理之困難。 - 基本假定:
在跨部門治理過程中,受區域政黨屬性意識形態之影響,常造成對立之情形,以「跨域對抗」代替「跨域合作」。
- 器物層:
- (四)緩解跨部門治理挑戰之作法:
- 全局性合作思維:
培養行政人員全局性合作思維,在具備共識之前提下達成目標。實際上之作為係將政策、管制、服務之提供整合在一個基礎架構中。 - 建立溝通平台:
打造地方自治團體間之溝通平台,強化彼此之默契與信心,藉非正式的互動累積社會資本。 - 建立績效評核制度:
治理機制強調互信、互賴的夥伴關係,且參與者眾多,溝通、協商成本增加,績效難以衡量,因此建立一套夥伴關係的課責制度,評量參與者之績效,以避免搭便車之問題。 - 藉法制面之建立與增修促進協力合作:
行政人員處理跨域之問題時,受到依法行政因素影響,如能建立跨域治理專法、跨域合作之行政契約範本,作為行政人員之參考準則,可促進協力工作之達成。
- 全局性合作思維:
- 綜合以上論述,在跨部門治理過程中,因為參與部門增加,而各部門間組織文化之影響,對合作成果會造成某些衝擊,因此為使合作過程可以順利推動,勢必建立一些機制,以避免這些衝擊的產生。
- (字數:1,149)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