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何謂公共政策分配性結果中的「沉默輸家」(silent losers)?其可能的成因為何?
(公共政策:105年地方特考)
- 解析
- 本題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題,沉默輸家的概念丘昌泰教授在2022年公共政策基礎篇改版時才納入其中,可以被視為同學眼中的獨門暗器。本題同學在作答上可以綜合行政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學過的概念,從「誰會成為政策犧牲者」的角度來思考,就可以回答道該題意旨。
- 難度
- ★★★★☆
- 相關試題
-
- 在理解政策類型的分配政策時,必須瞭解分配正義的概念,請說明其意涵,以及在分配過程中,產生沉默輸家(silent losers)的概念與其發生的原因。(111年原住民特考)
- 考點命中
- 公共政策,台北:高點,2022,高凱編撰,頁3-19、4-7、4-10。
- 正解
-
- 前言段,從分配性政策的角度帶出沉默輸家的概念。
- 內容段,第一個標題說明沉默輸家的意涵,再從行政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學過的理論,說明可能造成沉默輸家的狀況。
- 結語段,強調沉默輸家是政府在訂定政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環。
- 參考詳解
- 政府在實施分配性政策的過程中,若利益分配不平均或完全忽視某些團體,就容易出現沉默輸家的情況。以下針對題幹所述加以說明。
- (一)沉默輸家之意涵:
依據魏瑪(David Weimer)定義,認為沉默輸家係指「社會上的某些人不清楚自己是有利害關係、知情,但是負擔不起參與公共討論的成本、或是尚未出聲以及其他原因而無法發聲之人」。 - (二)沉默輸家形成之原因:
- 多數獨裁:
民主政治講求多數決,但多數的一方有時會忽視少數的利益,造成「贏者全拿」不合比例的結果,使得少數的一方犧牲其應得的利益,在此情況下,少數的一方則成為沉默輸家。 - 資訊不對稱:
係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某一方具有資訊上的優勢,或擁有稀有資訊,可以主導決策之方向,資訊相對劣勢的一方,則成為沉默輸家。 - 集體行動邏輯:
基於公共選擇理論之觀點,人都是理性自利的行動者,一旦團體所提供的利益,具備公共財特質,理性自利的行動者將傾向不願付出成本,而想取得團體所提供之利益,若當政治場域中,少部分的人願意採取行動,團體的政策走向將會由少數人所主導,產生「少數凌駕多數」的情形。 - 代間問題:
尚未出生之世代人口,無法闡述其對於政策之主張,當公共政策之走向不利於這些人口時,則成為沉默輸家。例如環境汙染問題,當代人口大量的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汙染卻是後人需要承受。
- 多數獨裁:
- 沉默輸家是在政策運作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情形,但有時不是這些利益團體不願意表達其主張,而是受制於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其無法表達政策主張,因此政府必須重視這些弱勢利益團體,盡可能避免沉默輸家的產生。
- (字數:629)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