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寫論正單元
- 題目
- 我國某些中央部會和地方政府都曾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請問它對於我國的政府預算資源配置以及官僚組織可能帶來那些影響?(108年身心特考)
- 解析
- 參與式預算在我國之發展係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後才逐漸推動,目前我國行政學教科書大都未將其收錄其中,理論內容主要都分散在各個研究報告中,因此本題對於同學而言較難作答。
- 難度
- ★★★★★
- 相關試題
- 何謂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此種預算機制與傳統地方政府預算過程有何不同之處?(107地方特考)
- 正解
-
- 前言段,先說明參與式預算之起源。
- 內容段,本題只有問一個問題,同學要把這個題目寫「大」一點,因此可以說明參與式預算之意涵。
- 結語段,說明參與式預算未來發展之限制,或是同學可以寫自身對於參與式預算之觀點。
- 參考詳解
- 一般認為參與式預算起源於1989年巴西愉港(Porto Alegre),隨著民主化、公民意識的崛起,日本、紐約也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臺灣則是由臺北市政府在2014年首先推動參與式預算。以下就題幹所述加以說明。
- (一)參與式預算之意涵:
參與式預算係行政機關預算之編列,交由公民來決定的過程。透過正式或非正式會議,例如公民審議工作坊,共同討論各類攸關民眾生活公共預算的支出優先順序,讓公民在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中直接參與並決定公共資源應如何配置。
- (二)參與式預算對政府預算資源配置以及官僚組織帶來之影響:
- 政府政策貼近公民需求:
參與式預算是直接民主的表現,公民藉由公聽會、公民工作坊討論社區預算的編列,公民的意見可以充分表達,使行政機關可以瞭解哪些設施、政策是公民的優先考量,因此最後的決策更能貼近公民需求。 - 預算編列權力關係的改變:
傳統預算制度係由行政機關編列,交由立法機關審議後,行政機關接續執行,權力的掌握係以行政機關為主體;參與式預算使行政機關必須挪出部分預算係由公民決定,預算編列的權力變成與公民共享,使權力關係得以對等。 - 參與式預算參與管道被特定利益團體把持:
參與式預算係由公民直接參與預算編列的過程,但公民必須完全都具備政治參與感及具備參與政治的能力,且公民的組成複雜,因此特定的有心人士、利益團體或政客可以藉此操弄,從中獲取利益。
- 政府政策貼近公民需求:
- 參與式預算的推動在臺灣還在發展時期,雖然已經有部分社區有具體成效,但仍然面臨許多限制,如公民提案與專業衝突、參與預算範圍限制等,是臺灣未來繼續推動參與預算需克服的問題。
想瞭解高上公職課程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請填妥下列資料或加入LINE生活圈,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