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接續上次的主題,討論到底提高最低工資是不是會造成失業?或是不利於勞動市場的效率?無獨有偶的最近 PTT 又流行起一篇文章〈 別把低薪當競爭力」施振榮轟:企業付不起基本薪資該淘汰 〉,其實仔細一看會發現,這是一篇兩年前 2014 年的新聞,所以只能算是「舊文」了,但這篇舊文會被重提,我想跟 9 月 8 日勞動部提案提高基本工資的新聞有關!( 連結 )
張政老師一直認為確實如施振榮所言,不應該把低薪視為企業的競爭力!薪資不應該被完全視為企業的成本,換一個角度來看,若一個企業需要支付的薪資越多時,是不是也反映著企業的總體營收是越來越好的,所以才要支付月更的多的薪資給員工,當然,這裡所說的是總薪資,而不是平均或單位薪資;但想表達的是,一味的由成本的角度來看薪資,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利潤極大」,而不是只是關心「成本極小」。
而這次要介紹的理論就是「效率工資理論」( efficiency wage theory ),是 1980 年代總體經濟領域相當著名的一個理論,也是新興凱因斯學派提出的理論之一。這個理論就是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工資與薪資,說明提高工資未必就只是提高企業或廠商的成本而已,提高工資可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努力,也就是所謂的「提升工作效率」,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力,反而可使企業有更高的利潤。
當然,工資也不是一股腦的猛提高就好,「效率工資理論」說明對企業而言,應該存在一個合理的(最適)工資水準,可以讓企業達到利潤極大!因此,回過頭來看,若拼命的降低薪資水準,對企業來說肯定不會是最好的!
由於效率工資模型的種類有許多,本次只介紹最基本的模型 - 以「努力函數」( effort function )來說明提升工資對於勞動生產力激勵下的模型(或許我們之後我們可以再一期來談談其他效率工資的內容為何),那麼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基本模型的假設與推論。
假設:
1. 勞動供給者的生產效率取決於他們所獲得的實質工資。
2. 資方擁有決定勞動市場名目工資的力量。
3. 生產函數,其中 E 為勞工的效率或努力因子。且生產函數滿足 。
4. 勞動效率 E 的高低取決於「實質工資」, ,當實質工資越高,將使得生產效率越高(即越努力工作),亦即
模型推論:廠商分別透過選擇勞動量 L 與決定名目工資率 W 來極大自身的利潤
雖然這是一個簡單的雙變數函數的極大化求解問題,但是模型推論可知,對廠商而言,提高工資,不會只是純粹的成本提高而已;而是「高邊際生產力」與「高勞動成本」之間相互取捨的決策。
若將( 1 )式的結果代入( 2 )式,可得到
也就是當廠商利潤極大時,會選擇在「勞動效率的實質工資率彈性等於一」,這個條件也被稱為「 Solow 條件」。以圖形表示為下圖:平均每單位實質工資所獲得的勞動效率 達到最大,該曲線達到最大點時即彈性= 1 ,我們可以解讀為廠商付出的實質工資,所獲得的平均努力達到最大時,廠商就會把工資訂在該水準。
當然,數學模型是死的,數學背後的經濟邏輯才是我們應該去體會的,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假設「 當實質工資越高,將使得生產效率越高,勞動者會越努力工作 」呢?其實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當工資越高時, 勞工離職的機會成本就會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激起勞工「投桃報李」的精神,願意更賣命的工作!更簡單的反映一句話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我個人一直很認同這個模型的觀點,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常常會看到新聞寫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不願意從事 3K 產業的工作(見註 1 ),似乎想傳達時下年輕人不願意吃苦的訊息,那麼要如何解釋一堆的台灣青年願意到澳洲打工留學,而從事的幾乎都是 3K 產業的工作,一旦飄洋過海、坐了飛機後,年輕人就變得願意吃苦了?套一句網路流行用語「如果只給得起香蕉,那麼只能請到猴子而已」,當然我無意去仔細討論是否出現「一代不如一代」、「年輕人工作態度變差」的問題,但我想表得的是如果企業的老闆需要有獲利作努力經營企業的誘因的話,那麼勞動何嘗不是呢?
最後,回到文章一開頭所說的,提高薪資不應該只被視為成本的增加,從「效率工資理論」說明,提高薪資會造成勞動成本的提高,但那時提高員工高努力、高效率的代價,因此,我們不該只把低薪視為一種優勢,相反的,一個合理的最適工資水準(通常高於一般市場均衡工資)不但不會使企業虧損,反而符合利潤極大的條件,但前提是勞動者的努力與實質工資呈現正向的關係。
我們透過這兩期的內容想說,提高最低工資不會造成市場的不效率,且對於個別廠商與企業而言,提高薪資(且高於一般薪資水準的效率工資)反而可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與效率性,也讓企業獲利提高,彼此創造雙贏!因此,不要只是拿著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就要大談提高薪資的缺點,再次回應這兩期的標題「經濟學沒錯!提高薪資與最低薪資,並不是一定是壞事!」
張政說經濟,我們下回見!!
(註 1) 台灣 3K 產業的說法來自日本 3K 仕事。「 3K 」即「骯髒」(汚い, Kitanai )、「危險」(危険, Kiken )、「辛苦」(きつい, Kitsui )。英文則是 3D job( Dangerous, Dirty, Difficult)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財政學、租稅各論
- 考試用書:經濟學(概要)、經濟學測驗題完全制霸、財政學大意歷屆試題分章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