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看這裡】
近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經常掛在許多人嘴邊,但每個人的用法卻不太一樣。我查了一下,發現不同的解釋是受到網路的影響,目前網上對於修昔底德陷阱有兩種主要的解釋:一個出自歷史學;另一個則是政治學的解釋。如果你(妳)是為了準備國考行政類科的考試,要引用的當然是政治學上的看法,這個基本原則所有的考生都必須牢記在心上。
其次,修昔底德陷阱談的是國際社會中的「霸權轉移」,依照我們上課講義的章節,這屬於「第十六章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討論的範疇。因此,千萬不要和國內政治搞混,誤用了這個名詞。
修昔底德陷阱考過嗎?從95年到現在(108年),在所有的國考中都還沒有出過題。因此,考生可以稍微放心一點。但未來會不會出呢?如果我們還記得,106年地特三等曾出過「華盛頓共識」這個名詞,那麼目前中美貿易戰正打得火熱,「修昔底德陷阱」做為未來如何演變的可能理論解釋之一,妳(你)怎麼可以錯過呢?
【「修昔底德陷阱」下的小國困境與因應】
廿一世紀初,隨著美中兩國經濟實力的消長,「霸權轉移」是否可能再一次發生,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家以及各國外交決策者關注的議題。「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描述了霸權的轉移,極大可能伴隨著一場戰爭,從而為「中美必將一戰」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觀諸近來中美貿易戰的加劇、中國海空軍的遠洋武力展示,以及美國印太圍堵戰略的逐漸成形,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是難以避開的宿命。然而,修昔底德陷阱終究是大國政治的一環,對於像台灣這樣的小國而言,如何因應並且避免淪為大國政治下的犧牲品,更值得深思。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國當代著名國際關係學者,任教於哈佛大學的艾里森(Graham T. Allison)所提出。2015年9月艾里森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表一篇名為《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正在走向戰爭?》(The Thucydides Trap: 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 War)的文章,認為中美兩國權力的消長,中國和美國之間爆發一場戰爭的可能性在增加中。2017年5月艾里森出版《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進一步詳盡闡述了這一觀點。依據艾里森的研究發現,在過去500年中,世界共出現16次新興崛起大國對既有大國地位構成挑戰,並有可能取而代之的案例,其中12次是以戰爭告終,因此艾里森推斷中美兩國因霸權爭奪爆發戰爭,恐難以避免,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及,中美兩國應該極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進而使得艾里森所提出的這個概念逐漸為世人所知曉。
然而,對於像台灣這樣的小國而言,除了認知到修昔底德陷阱是大國政治的一環外,又意味著甚麼則較少受到關注。事實上,艾里森在其研究中就曾表示,如果崛起大國與現有大國之間終將出現戰爭,引爆點往往來自於表面看上去可能毫無關聯的事件,著名的案例就是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在塞拉耶佛(Sarajevo)被刺身亡,最終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出現。因此,中美兩國所面臨的修昔底德陷阱,除了為中美兩國帶來結構性的壓力外,對於周邊具有利害關係的小國而言,更將陷入於兩難的困境中:究竟應該「扈從」現有的霸權國家維持其強權地位;抑或者應該加入新崛起大國行列「抗衡」現有強權,最終支持霸權的轉移?結合地緣政治的觀點,誠如另一位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其文明衝突論中所言,文明的衝突將出現在文明與文明間的斷裂帶一般,修昔底德陷阱所帶來的戰爭衝突,也極可能出現在兩大國權力邊緣的接觸地帶。就此而言,包括兩韓、日本、台灣和東協國家,同樣都面臨了修昔底德陷阱所形成的「小國困境」中。
如何跳脫修昔底德陷阱所帶來的小國困境,兩韓、日本和東協的模式各有不同。兩韓採取了「積極中立」的模式,包括北韓的金正恩以及南韓的文在寅,積極穿梭在中、美兩大國間,希冀透過元首間的會談,讓兩韓的分裂衝突不致成為中美兩國開戰的藉口。因此雖然兩韓間根深蒂固的歧見仍難以化解,但至少現階段避開了成為引爆戰爭的第一線;日本則採取「扈從」既有強權的模式,除了增加自我的防衛投資外,還透過強化與美國的安保聯繫,進一步拉攏周邊的菲律賓、澳洲、越南、新加坡,甚至區域外的英國與加拿大等,形成防範新霸權崛起的共同陣線;東協雖然沒有明確做出政治上的表態,究竟支持既存霸權的美國,又或者投靠地緣關係更為密切的新崛起強權中國,但就近來的演變觀察,東協國家主要採取「消極中立」的模式,不論是南海諸島的歸屬紛爭、中國的「一帶一路」,又或者是美國公海航行自由的主張,東協國家原則上並不介入,基本上也不主動採取策略因應,希望透過低調的處理,以時間換取空間。兩韓的積極中立、日本的扈從模式,以及東協諸國的消極中立,究竟何者最能夠因應修昔底德陷阱所帶來的小國困境,或許仍有待時間做進一步的檢證,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只要能避開成為中美兩大國主要博弈的「棋子」,霸權轉移戰爭的第一槍將會轉移到其他的「火藥庫」上。
綜合來看,兩韓模式、日本模式以及東協模式對於台灣的啟示是甚麼?近來,美國頻頻對台灣示好,積極拉攏台灣成為日本模式下的一員;中國對台灣則是軟硬兼施,一方面對台釋出惠台政策,另一方面則加大武力的恐嚇,目標不外乎要讓台灣與中國一起,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階段來看,不論是兩韓模式、日本模式以及東協模式都有效地將爆發戰爭的壓力進行了轉移,因此如果權力衝突的結構性壓力必然要有一個「發洩口」,台灣很可能正處在這個風口上,台灣是否可能採取兩韓的積極中立模式或者是東協的消極中立模式,正考驗著執政當局的智慧。
- 面授課程:高普考
- 雲端課程:政治學、兩岸關係
- 考試用書:政治學(概要)、兩岸關係、政治學概要測驗題完全制霸、政治學(概要)申論題完全制霸
- 題庫APP:政治學(概要)、兩岸關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